杨闇公(1898-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之一、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大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最早将武装斗争付诸实践的革命家。他短暂的一生辉煌壮烈,在29岁最璀璨的年华,为共产主义理想燃尽了所有生命能量。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作为献礼影片,由峨嵋电影集团峨嵋电影制片厂、重庆市六州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摄制完成的《杨闇公》,让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光辉灿烂的一生,第一次全面地展现在电影银幕之上。影片从历史真实出发,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杨闇公如流星划过暗夜般璀璨耀眼的人生经历,生动诠释了杨闇公“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革命信条,热情讴歌了杨闇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宁死不屈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首先,围绕杨闇公的革命生涯,影片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在完整表现其14至29岁短暂而壮烈人生经历的同时,生动地描述出杨闇公“我是旧社会的叛徒,新社会的催生者”——一个拥有伟大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者的光辉形象。
“我眼中的新社会,是具有共产主义情操的社会。它公正、公平,没有贫困、没有掠夺,它是真正的自由社会,充满光明和温暖,有爱有关怀。”这是《杨闇公》中闇公对新社会的描述和憧憬。影片通过一系列杨闇公为革命出生入死的事件描写,刻画出一个真正的革命行动者的光辉形象:他因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而被迫出走日本,在日本组织读书会研读马列主义著作,因日本欲替代德国侵占青岛,他不顾好友劝告,走上街头抗议而被打伤右臂,直至被捕入狱落下残疾。
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杨闇公自日本回国后在四川的革命活动,令人信服地写出了他因目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才决心建立政党、组织军队、解放劳苦大众的心路历程。杨闇公通过研读马列著作,孜孜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盘散沙之顽疾,最切要的是须组建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作为革命的领导核心,影片细致地描写了杨闇公从日本归国后与吴玉章等人热切谈论革命理论、秘密筹建“中国青年共产党(YC)”、后以革命大局为重自行解散该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过程,展现了杨闇公热切的革命情怀、超强的领导能力和宽广的革命胸襟。
影片还表现了杨闇公卓越的革命见识和实干能力。他是最早主张党应该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领导人之一。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欲取得革命胜利的惟一途径。1920年代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在应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直到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中共才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影片形象地展现出早在“秋收起义”、“八一南昌起义”之前的1926年,作为中共重庆地委主要领导人的杨闇公就审时度势,及时提出“扶起朱德、刘伯承同志,造成一系列军队”的战略主张,并毅然在四川顺庆、泸州一线发动武装起义,配合北伐战争。这次震惊全川的“顺泸起义”使得四川军阀刘湘极度仇视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杨闇公,为闇公最后惨烈牺牲埋下了种子。
其次,《杨闇公》从革命史实出发,形象地展现了他“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高尚情操和革命的人生观。影片通过一系列史实,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杨闇公“马掌铁精神”的实质就是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影片以少时杨闇公私塾撕毁印有卖国条约的扇子、闹市为受欺侮的乞丐打抱不平一节,形象地说明了闇公嫉恶如仇的禀性气质,为他15岁即弃家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性格伏笔。日本求学时期,在受日本当局密切监视的情况下,他仍旧毅然走上街头,表现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革命勇气。影片还以诗化的手法反映了闇公信奉“非血、泪、汗,不能得真快乐”的人生信条,细致地表现了他在川中走街串巷宣传革命道理、创办革命刊物、为此夜以继日工作而从不以为苦的革命干劲。
杨闇公与妻子赵宗楷是情投意合的革命夫妻,感情甚笃,但“婚姻是个人一生的幸福,事业是群众的幸福,两者相权,只有牺牲个人为群众”。正是本着为革命事业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影片表现了杨闇公在敌人公开以生命相威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组织领导抗议英帝国主义制造南京血案的群众大会。集会前夜,杨闇公回家探视妻儿,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感人至深,深切地表现了共产党人为大爱舍小家的革命英雄主义的侠骨柔情。
影片高潮部分重点表现了杨闇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守革命信念,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牺牲精神。1927年3月,正当“顺泸起义”如火如荼之时,杨闇公不顾自身安危,组织重庆各界群众在打枪坝召开抗议英帝国主义暴行的群众大会,军阀刘湘凶相毕露,大开杀戒,制造了血流成河的重庆“三·三一”大惨案,闇公被追捕。4天后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利诱和严刑,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可绝不能丝毫动摇我的信仰。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两日后临刑于佛图关下,面对罪恶的枪口,闇公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穷凶极恶的军阀极度震惧,对闇公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割舌、断手、剜目酷刑。影片未回避这一残酷血腥场面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更加清楚直观地看到,血雨腥风中的共产党人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浇灌出一个新中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三,影片从革命浪漫主义原则出发,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先烈牺牲精神的同时,艺术地穿插了爱情、友情、父子之情三条感情线,极大地丰富了杨闇公的情感世界。
对于红色题材电影,导演二刚坦言不好拍:“要让更多普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看下去,影片一定要具有观赏性、吸引力。”影片表现了杨闇公革命演讲的激情,引来同乡才女赵宗楷的爱慕,婚后两人情深意笃,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影片对杨闇公、赵宗楷新婚之夜彻夜长谈革命理想的浪漫处理、两人在高速镜头下追逐嬉戏于油菜花地的温馨展现,为这部色调沉郁的红色传记剧平添了许多温暖的亮色。而杨闇公与“发小”——账房儿子冯双无的关系,是影片另一条情感线索。两人从小陪伴、留学相助、革命相知,影片既表现了他们手足般的兄弟情谊,更表现出他们生死与共战友般的友谊。
影片在正面塑造杨闇公的同时,也以艺术的手法,描写了杨闇公父亲杨淮青、大哥杨尚荃对革命活动的资助和对闇公的影响。特别是杨父淮青先生为支持儿子留洋、办学、革命,不断变卖土地、家产,无言的付出背后既是深沉父爱的流露,更是思想开明绅士爱国情怀的体现。杨闇公捐躯后,这位强忍丧子之痛的老人写下的悼词令人肃然起敬:“目睹儿最后之光荣,释我愿耳,今需与尔永别,不久我亦当与尔见面于地下也。”革命先驱的付出值得后人永远铭记追念。
当然,《杨闇公》在艺术上并非没有缺憾,因为要照顾主人公一生的革命经历,影片只能在闇公少年时期、日本求学、四川革命、壮烈牺牲等事件上平均使力,无法形成对典型事件的精雕细刻。另外,人物对白说教性有余、生活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人公形象的丰满。但瑕不掩瑜,《杨闇公》成功地表达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成功地以影像方式告慰了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先烈们的在天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