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再度起飞,它是否能取代香港而主导华人地区的电影?
香港电影人黄百鸣斩钉截铁的说“不可能”!
而台湾新锐导演林书宇也说“不会”,但他认为华人市场会看到台湾电影,会复制台湾精神。
因缺乏票房,本地片商过去10多年也不敢引进台湾电影,只能看到还维持理想与抱负的独立小片商,偶尔“冒死”上映蔡明亮的得奖片如《天边一朵云》,但也是小发行,所以票房也只有6万元。
《功夫灌篮》本地杀出血路
李安千禧年的《卧虎藏龙》取得不俗票房,但吸金大王周杰伦执导的处女电影,也即2007年的《不能说的·秘密》的120万元票房,以及周杰伦2008年主演的电影《功夫灌篮》的210万元,才真正让沉寂已久的台湾电影,在本地杀出一条血路。这个快乐毕竟是短暂的,因为同年推出的蔡明亮的爱徒李康生所导的《爱神》(3万2000元),以及后来的电影《一页台北》(9万元)、《大笑江湖》(1万1000元)、《听说》(6万6000元)、《第36个故事》(2万5000元)、《刺陵》(76万元),以及在金马奖上大有斩获的《海角七号》(35万2000元)、《艋舺》(46万元)、《不能没有你》(4万5000元)和《第四张画》(1万3000元)等电影,都是铩羽而归,票房并没过百万元。
《那些年》“率真”大红?
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今年10月底本地上映,票房截至刚过去的星期天已达246万4916元,成为本地自2008年的《功夫灌篮》以来最受欢迎的台湾电影。《那》在自己的台湾大本营,正式开画四天票房便突破1亿台币,成为最快破亿纪录的台湾片。登陆香港时,反响同样热烈,上映首日以244万港元(约54万新元)成为台湾电影在港开画的冠军。据本地业内人士透露,《那》在香港的票房已破了1000万新元。
说实在的,九把刀对《那》有这样火红的成绩,还真的是吓呆了。至于电影大受欢迎,九把刀表示:“因为那是我心里要讲述的一个故事,并不是为当导演而拍戏,也没想过票房,以及走出台湾之类的事情,成功也许因为够‘率真’。”
《那》真的因为“率真”而大红特红吗?
《亚洲周刊》的电影评论就指出,《那》能如此热卖,或许与失去了历史感的现代社会中所滋生的新怀旧情怀相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资讯和权力不断流通,价值观急速转变,人们疲于应付不停变换着生活形态。与此同时,各地旧区域大规模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无历史的冰冷的现代建筑群,人们也逐渐失去了认同感与时代的记忆,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位于何处及要向哪里去,而这种缺失感在历史特殊的香港、台湾两地显得格外明显。人们倾向于缅怀过去,借以重新构建身份及填补心灵的空虚。新的怀旧大环境,令这部以青春为母题的影片可以打破区域限制而大受欢迎,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台湾电影题材与手法改变
其实,就记者的观察,台湾电影正在转型,除了有偶像艺人的票房号召,周杰伦的《不》的穿越时空寻找初恋;偶像帅哥彭于晏主演的《翻滚吧!阿信》是导演林育贤的哥哥——台湾前小儿麻痹症运动员林育信真实成长的故事;实力派歌手萧敬腾的处女演出《杀手欧阳盆栽》,是老萧饰演的杀手爱上“目标”的故事;林书宇的两部片《九降风》与《星空》,则叙述着青春的无奈、人生的孤独,以及成长的妥协。转型中的台湾电影不论是在题材或是处理手法上不再孤芳自赏,而是平易近人,此外,也没有沉重的历史透析与经验、社会批判,甚至是绝望的人性控诉,更看不到恋日抑或是仇日情节。
《海角七号》虽以爱情为母题,音乐元素与偶像演员的流动影像为诉求,但还是有挥不去,剪不断理还乱的恋日情节。九把刀的《那》就“转”得到透彻,它的共鸣除了让观众重拾少年时狂飙的热血岁月,最重要的因素恐怕是:它没有过去一般台湾文艺片的传统文化包袱,尤其是那些挥之不去的日本情意,改以通俗品味打破地区和文化的规限,片中男主人公在家爱赤裸光猪般的走来走去,男同学看到身材丰满女老师,在上课时打手枪,以及男同学在宿舍中集体看A片的包装,让看官感受导演以一种赤裸的真实但又略带Kuso(恶搞、好玩)的手法捕捉青春的碎片,呈现出非传统青春片的感觉,充满浓厚的个人风格。
因为2007年魏德圣的《海角七号》,台湾电影在自己的地方再度起死回生,今年《那》的大受欢迎,台湾电影一片生机。台湾电影是真的再度起飞吗?
台湾精神将被复制
凭2008年《九降风》电影一炮而红的台湾新锐导演林书宇接受本报台北长途电访时坦承:“现在的投资者敢放更多钱来拍摄电影,因为他们对市场有信心。”他也说比起10多年前,目前台湾制作电影的环境好多了:“气势好一些。至少现在观众愿意进戏院,以前观众觉得台湾电影是艺术片,很慢,现在的导演用的手法所拍出的电影,他们看得懂,还觉得蛮好看的。”
他认为因为有新一代的观众与导演,台湾片的观众相对多了,林书宇的新作《星空》不久前台湾推出,他到戏院观察观众的反应,发觉观众大都是初中高中生:“小学生也有。”
他觉得良性的循环会促使观众留意接下来将推出的台湾片,他也说好素质的电影,才能使台湾电影维持下去,避免坠入过去的低迷。
台湾电影一片欣荣,它是否能取代香港主导华人地区的电影?林书宇说:“不会完全主导。不过华人市场会看到台湾电影,会复制台湾精神,会想到先顾好自己本土的观众,而不是先往外跑。”
中国合拍给港片生存空间
在电影圈超过30年的香港知名电影人黄百鸣日前来本地宣传所监制与演出的魔幻电影《开心鬼之开心魔法》时,斩钉截铁对本报说:“台湾电影不可能主导市场,因为在海外,也只有九把刀的《那》可以卖!”
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在1993年达巔峰,每年有300多部电影。1995年盗版猖獗、1997年金融风暴,1999年黑道进入电影圈,是香港电影的黑暗时代,香港电影跌至谷底,至今每年的产量约50部,数目虽低,但还是比台湾高。
2004年中国开放“合拍”片,给港片生存的空间,2005年港片开始起飞:“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每年的戏院与票房都在增加,我们正面临一个黄金的年代,而这个年代,比起香港电影最蓬勃的时候更黄金,更好。”也因此,黄百鸣不赞同刘德华日前在金马奖上凭《桃姐》夺得影帝时的感言:希望香港电影能如台湾,走出黑暗的谷底。
虽然不少人质疑合拍片使港片失去自己的味道,但黄百鸣不苟同,他认为九七回归后,香港已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拍的是‘华人’电影,而不是港片或是中国片。”
我们现在拍的是“华人”电影,而不是港片或是中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