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比起电影明星,企业家才是社会镁光灯下追逐的真正明星。他们越来越频繁的出席各种论坛、颁奖典礼、发布言论、颠倒众生。他们参加各种俱乐部,呼朋唤友,互通有无。但张小可从不在乎这些“虚的”,他笑说:“企业家?我算不上,就连实业家也谈不上!充其量我只能算个实干家,我更重视这个”。
赢了未必功成名就,输了就是千古罪人
二月中旬,柏林的天气已经日益渐暖,在这里,通过电影《白鹿原》,全世界的电影人们共同遇见了1938年的中国。
当地时间2月19日晚,为期10天的第62届柏林电影节圆满落下帷幕。一直备受国内关注的史诗电影《白鹿原》获得了最佳摄影银熊奖。制片人张小可在上台领奖时说:“看我这张脸,我肯定不是摄影卢茨,我想,如果卢茨在这儿的话,他会这么讲。第一,谢谢第62届国际电影节,谢谢中国给了他机会拍摄了那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另外,特别感谢构成这幅画卷的每一位参与者,以及中国一流演员的出色表演,谢谢大家!”当晚,张小可身着黑色唐装,豪气十足下显露出强烈的“文艺”气息。
从《白鹿原》主创人员的这次柏林之旅,让之前对电影行业并不算精通的制作人张小可更加“耀武扬威”了。当然,这也为兵马未动粮草必须先行的电影运作开启了一扇光亮的大门。短短几十秒的致辞背后,电影《白鹿原》历经了9年坎坷命运。从陈忠实的同名原著改编开始,这部电影就命运多舛。9年筹备,5换导演之后,2010年《白鹿原》终于开机,但期间各种纷扰从未停止。
早在1993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就打算拍摄电影《白鹿原》,但直到2000年,版权归属和导演还未能确定。2002年,西影集团和原著作者陈忠实签订了电影版权的终身协议,想把这部巨著打造成片长约150分钟的“史诗艺术巨片”。由于种种原因,该片向广电总局报批并不顺利,直到2004年才拿到准拍证。2005年年初,剧本终于获得通过并立项,北京紫金长天公司和上海电影集团先后成为制作方。但由于导演人选没有最终确定,所以电影迟迟没有开机。
身为陕西人,向来重视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张小可认为这部讲述陕西关中平原白鹿村里两大家族恩怨纷争的史诗巨著,是陕西人自己的标签,是属于陕西籍的自家文化。这电影倘若由“外人”拿去拍了,对占有“天时地利”的陕西人来说,虽不能说是耻辱,也算是一件憾事。
2007年冬季,时任西安市市委文化部部长的王军找到了张小可。为了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保证电影的“独立性”。骨子里透着西北人特有的生猛气息的张小可断然决定,不论电影的投资是千万还是过亿,都由陕西旅游集团全权负责,要以最快的速度切断电影《白鹿原》之前“千丝万缕”的版权及投资发行关系。
身为陕西旅游集团的最高决策人,这一“砸钱”的决定,张小可深知,这件事情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赢了,他未必能功成名就,输了,那他必然是千古罪人。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走到今天,传统的电影制片厂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电影行业越来越接近真正的市场投资。导演只对艺术本身负责,更多的风险都压在了制片和投资人身上。谁也不能保证艺术价值高的电影就一定有票房。有时候事实往往还背道而驰,电影越艺术票房就越“凄惨”。
虽然没有客观必赢的条件,张小可用他这么多年来修炼成精的眼光和判断力独揽了《白鹿原》的版权,还将原本的5000万的投资追加到1亿。这么多年来,电影工业在顺应市场的情况下高速运转着。但国产电影有过亿投资的屈指可数。张艺谋拍过几个,陈凯歌拍过几个,剩下的敢投敢拍的基本没有。
张小可之所以追加电影的投资并不是“意气用事”。由于投资成本的加大,《白鹿原》采用了实景拍摄,而不是拍布景。陕旅基本上是“买”下了南长益村。在陕西合阳的南长益村大兴土木,一比一建设“白鹿村”。他想在电影完成后,留下一个《白鹿原》的外景地。即使拍完后也不会拆掉,里面的戏楼、民国建筑,以后都还能拍摄年代戏,这里,要发展成为陕西著名的影视外景地。为了电影,张小可还专门成立了“陕西白鹿原影业公司”。
事实上,不光光是投资《白鹿原》这一件事,生活中的张小可着实让人无法定义。他强势刚烈,宁折不弯,却又圆通机智,善于转危为安。他当机立断,思维敏捷,却又谨小慎微,处处留心。意见不同的时候,他跟人吵架,又坚持做人不要太计较,吵完就忘。他极其自信又平和豁达。每次他召开党委会,所有讨论问题都必须是敞开的,谁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说。能够公开亮明自己观点的,不用说,一定是君子。所以,多年来,就算他给人以“不好合作”的印象,也仍然愿意与他为伍。
张小可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任何事情自己一旦作出了决定,就必会勇往直前,不管不顾,他不会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也做不到中国人通常追求的“四平八稳”,惯常的思维对于他来说是不受用的。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格使然,才把张小可一步步“推”到今天,才得以让电影《白鹿原》一步步“走”到今天。“陕西近年在电影市场作为不大。《白鹿原》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转化为影像这么单纯。更重要的是,更多人期望《白鹿原》能成为陕西文化、陕西电影崛起的一个里程碑”。
“孤独”下的坚持
不得不承认,比起电影明星,企业家才是社会的镁光灯下追逐的真正明星。他们越来越频繁的出席各种论坛、颁奖典礼、发布言论、颠倒众生。他们参加各种俱乐部,呼朋唤友,互通有无。但张小可从不在乎这些“虚的”,他笑说:“企业家?我算不上,就连实业家也谈不上!充其量我只能算个实干家,我更重视这个”。
的确,从张小可24岁踏上社会当导游的那一刻起,没有一件事情他不是带着一百分的诚意,实实在在地去做的。1978年,24岁的张小可从西安外国语学院毕业,分配到西安中国国际旅行社。从导游到中层,从副总经理、总经理,再到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陕西旅游集团总经理,在旅游行业一干就是29年。这次投资电影《白鹿原》,从前期的筹备到后期的发行,事无巨细他全都亲力亲为。
早在2011年8月,《白鹿原》就已经曝光了预告短片,观众原本以为年底影片就可以上映。但时至今日,《白鹿原》仍没有确定自己的上映档期。弄得观众“胃口”被掉的显些失去了兴致。这并非制片方在“耍手段”。一拖半年的不露面的“产品”,对于制片方来说,只有弊没有利。由于电影片长等问题,《白鹿原》电影一直都没有通过审核。导演王全安曾说电影审查完才是与张雨绮的婚礼之日。
在电影送去审核的半年里,张小可不少于20次前往北京广电总局,很多次都是当天去当天回。每次去,他都只身一人,不带秘书,也不让司机接送。很多次都是在机场一碗泡面就一瓶矿泉水,就匆忙上飞机。这让58岁,生猛文艺的他,更多了一份令人敬仰的“孤独”。
不用说明,电影审批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这当中的各个环节稍有差错都会影响审批的进度。一般的电影审批时间就是20天左右。《白鹿原》一审,就审了半年。电影送去柏林电影节参赛的前一天,广电总局与制片方仅仅也只是口头承诺,通过审查。
相较《白鹿原》初剪3小时5分钟版本,此次参赛的2小时42分钟版本经过删减,影片表现力多少都会受到影响。看过为删节版的人均表示删减后的电影只显示出了40%的力道。
制片方相继邀请了上百位文化名人和业界精英进行了提前观片,《白鹿原》未映先红,坚挺地口碑在微博中如燎原之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不管是包括原著作者陈忠实、作家协会主席铁凝、音乐协会主席赵季平在内的文艺界名人、还是李银河、洪晃、崔健、崔永元、王小丫等文化圈名人,都对《白鹿原》直竖大拇指。导演王全安认为,“《白鹿原》是一个史诗,有点儿像《末代皇帝》。它是具有文化含义的,同时作为一个电影来观赏。”和大部分中国电影不一样的是,《白鹿原》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了文化精英的认可,而这样的事情已经很久没发生在中国电影身上了。“
不论国内上映时,我们看到的是完整版还是删减版,电影只是张小可投资《白鹿原》意义的一部分,一小部分。白鹿原更大的意义在于他站在了陕西旅游文化的制高点上。投资白鹿原,只是陕西旅游产业的一个开始,《白鹿原》影视区打开通向影视的通道,用影响力开发全链条的旅游事业的初衷。这才是张小可所打的”如意算盘“。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我有生之年,我想给陕西留下点什么“。
得奖喜悦还没散开,张小可就匆匆从柏林赶回了西安。多种复杂气质的对立让他看上去雄浑、精进且般若、禅定。连续29年活跃在行业一线的他,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他一个。不论《白鹿原》的票房是否成功,它都是陕旅重新崛起的信号,都是张小可领导生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集团总经理周冰认为:“他是个改革者,是真正的文化人”。
倘若他生在西方,以张小可的性格,他一定会去参加州长竞选。只可惜,他身在中国。他本人对“当官”也没什么兴趣,因为倘若他想,那他一定会去做,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他也要做。29年风雨兼程的那些往事,依然在张小可的血液里流淌、翻滚、燃烧。自信坚守和锋芒毕露的他,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很多保守派都认为陕旅目前的重点是管理,他对此却“嗤之以鼻”。在他看来,陕旅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发展”。发展文化、开拓新的“疆土”、成为和华侨城、迪士尼一样的新兴旅游产业这才是他所干的事情的终极目标,投资《白鹿原》,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一次试水。
倘若2012不是世界末日的话,他将上下求索的继续走他想走的路,让世界看见陕西、读懂陕西。倘若是末日,在那之前,他也会为了这一目标毫不懈怠。像生猛迅捷的森林之王那样。
张小可简介
高级经济师职称,中国特级职业经理人,陕西旅游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商业联合会注册高级商务策划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EMBA硕士学位。挖掘“唐文化”第一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成功开发的第一座中国式“丽都”、“红磨坊”--唐乐宫,2006年,打造大型真山真水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2010年9月,投资的史诗性电影《白鹿原》并成立了“陕西白鹿原影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