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羊》是我国首部用哈萨克语同期声拍摄的彩色故事片,该片由哈萨克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科娃根据自己的散文集《永生羊》改编而成。影片通过哈萨克少年哈力的视角,用诗意而唯美的语言,描绘了哈萨克游牧人融入自然的生活画卷,述说了哈萨克人质朴纯真的亲情与爱情生活。《永生羊》的创作实践为民族题材电影带来的新经验、新思考,也引发了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日前,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中央新影集团联合主办的“《永生羊》与民族题材电影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者从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等不同角度给予该片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富含隐喻及象征意味的、具有叙事诗风格的、唯美诗化的民族电影,是一曲能打动人心的哈萨克民族的生命之歌。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认为,影片在叙事和表意层面、视听奇观与视听意蕴、民族性挖掘和现代性审视三个方面实现了统一。这其中,民族性挖掘和现代性审视是我们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一个根本问题。他认为,影片为人类共通情感的中国表达找到了一个最契合、独特的视角,它教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爱情、成长,让我们的内心在浮躁、喧嚣的娱乐化时代,回归平静,回到对生命和个体的尊重当中。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影片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而支撑这个故事的正是如诗如画的风景、苍凉的音乐、令人悲悯而敬仰的女性命运、深层的后代反思等四个要素。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永生羊》是民族题材电影的收获和突破。影片从猎奇回归到民族电影的本位,坚守人文立场,通过鲜活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一种主体的情怀与哲思,以人文的清纯和叙事的质朴打动观众,这样的民族题材作品真正能够代表中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