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陌生的张艺谋_中国作家网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电影-电影人
关 键 词:张艺谋 电影 观众 人性 影像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2011-12-30/111140.html
熟悉而陌生的张艺谋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年12月30日09: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素 淡

  电影《金陵十三钗》上映有一段时间了,期间关于电影本身、导演张艺谋、演员以及剧作、音乐等方面都有各方争论,评价好坏各占一半。然而抛开短暂沉浸在影像故事中的落泪片段,抛开电影之外对张艺谋毁誉参半的犀利解剖,不得不说“十三钗”是2011年国产电影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观众对张艺谋还有怎样的期待,“十三钗”都或多或少让人找回了过去的张艺谋,或许还有一个你所不知的张艺谋。

  当影像里穿旗袍的十三位女子伴随着苏州评弹《秦淮景》展现出摇曳的身姿,这是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唯一的一抹亮光。战乱的南京,战争中的血腥和厮杀,教堂里女学生和风尘女子的对抗,屠杀的残忍和人性深处善与爱的表达……这一次,张艺谋似乎不再单纯地陷入色彩的张扬,而是用镜头流畅地表达,细心地捕捉,从惊心的大场面到细节的展示,《金陵十三钗》令观众重新回归故事本身,关注故事里人的命运。张艺谋在用心去讲这个故事的同时,甚至一步步将观众逼到命运的选择处,承受道德和人性的拷问,然而他又不过分用力去雕琢这个故事,在每一处情感和人性展示的关键处,都收住脚步,静静地看。如果说张艺谋近些年来的电影让观众在等待中失望的话,这部《金陵十三钗》又会令观众对张艺谋再认识,那个曾经在《红高粱》里崇尚生命的热度,在《活着》里拷问时代与人生的张艺谋,如今又回来了。

  观众熟悉张艺谋电影里绚烂的色彩,“十三钗”里依然有这样的元素。即使选择了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背景,他依然不吝惜用色彩表现一段浮华的时光。“十三钗”炫目得像一场江南的梦,她们越是绚丽,就越会在历史的幽暗里令人瞥见残忍。然而这一次,张艺谋并不完全拘泥于浓烈的色彩风格,他细心讲述的这个故事,本身就有着各种矛盾和张力,以至于观众会感觉到被一步步逼进绝境,不得不重新探寻思考所谓人性中的善意。曾有学者这样描述西方电影人的影像,像是临渊回眸。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在商业上过分追求,缺少了终极意义上的思考。而这次张艺谋带着令人陌生的故事模式走进观众视野,带着国内影人少有的临渊回眸的勇气和探索,试着触碰、反思绝境中反而凸显的人性本身。

  当然,相比较相同题材的西方电影,甚至有观众对比陆川执导的电影《南京!南京!》,认为张艺谋对这段历史的表现过于轻浮简单,或者说过于戏剧性,从而将一段历史民族的悲剧演化成简单的牺牲相救,故事本身缺乏可信的逻辑性。这些评价是客观的,但不可否认,这部电影从投资到制作,从叙事到情感表达,依然算得上张艺谋多年创作历程中的一部佳作,确实值得一看。如果观众熟悉张艺谋的早期作品,熟悉他近年来的一些商业大片,你会发现,曾经执着于在早期电影里单纯运用故事表达自身的困惑和反思的那个张艺谋又回来了,而且他带着更加成熟的影像语言,用更加国际化的手段诠释自己,并希望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将独立的导演意识标榜进这部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张艺谋的这次回归,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他。

  或许并不仅仅因为“十三钗”是张艺谋的作品,才会引发众人对该片的评判。这部电影从上映前的票价之争,到陆续被透露出的投资最高、国外演员片酬不菲、制作细致精良等,同样引发各方议论。这部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最贵的一部戏,投资6个亿,很多业内人士表示,《金陵十三钗》的创作和制作水准一流,具有国际水平。不仅是电影制作具有国际水准,影片所表现出的价值观,难能可贵地展示出了“平等和爱”的质问。贝尔所饰演的伪装的神父,在决定用妓女的性命换取女学生性命的时刻,他痛苦地反问:难道女人和女孩不是平等的吗?对这一观念的认同,使这部电影更容易让西方观众接受,张艺谋终于找到一个中西方共通的“普世价值”,将电影推向国际。

  有观众在看完电影后评论道:好片是经得住考验的,好导演是经得住诋毁的。张艺谋此次展现的实力将会带来不一般的票房号召力。之前有报道称,由民生银行牵头,对《金陵十三钗》的拍摄和宣传贷款1.5亿,银行涉足电影产业这个老话题重新引发关注。民生银行业内人士曾表示,文化产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品的市场不确定性太大,投资方承担了过高风险,不到播出,谁也不知道电影会不会火。然而截至12月18日,《金陵十三钗》总票房达到1.5亿,银行贷款的风险并不大。

  关于这部电影的各方讨论还在继续着,从票房到营销,从文本到影像,从导演到演员,观众对于张艺谋似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一边批判一边赞扬。有资深影评人犀利地指出,“十三钗”里有煽情的桥段,却没有令观众感到敬畏。笔者在看过电影之后,也深感张艺谋本该带给观众深深的震颤,但却在流畅自如的叙事之后就此止步了。观众在陌生化的艳丽奇观下确实被感动过,甚至在血腥与残忍的绝境中曾错愕、恐惧,然而待影像逐渐消退,那些随之散去的内心空荡荡的感觉依然令人怅然若失。观众在短时间内因绝望所带来的情绪积淀,并非仅仅因为剧中人物悲惨的牺牲而被消逝,可惜张艺谋尝试着触碰人性,却还未走进人性深处。

  即便对张艺谋此次作品众说纷纭,笔者依然认为在“十三钗”之后,张艺谋确实回来了。这是我们熟悉的张艺谋,回到了他早期作品中一贯的悲情和探寻。多年之后他重新用陌生化的方式表白自己,令观众对他熟悉又陌生。不可否认,“十三钗”中仍然存在美中不足,但正如一些影评人所评析的那样,影像中所缺失的正是中国电影在未来创作中需要不断追求的。

相关新闻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论坛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博客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