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导演蒋钦民:日本地震时我们的坚守是为国争光_中国作家网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电影-电影人
关 键 词:电影学 地震 日本人 电影节 东京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4-01/123359.html
旅日导演蒋钦民:日本地震时我们的坚守是为国争光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年04月01日10:59 来源:凤凰网娱乐

  由旅日导演蒋钦民执导、中日合拍片《初到东京》于3月23日上映,日前,蒋钦民导演也接受了凤凰娱乐独家对话,详谈创作过程。谈到东京大地震时期,剧组不惧辐射危险留守日本拍摄的过程,他坦言,“在许多人逃离日本的时候,我们的坚守表现了中国人的情怀,给中国人争了光。”

  蒋钦民曾凭《天上的恋人》一片获得第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他在1992年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电影学院攻读电影导演专业,后又在日本大学艺术部攻读电影理论与制作,获电影学硕士。他的作品《葵花劫》、《纯爱》等均带有鲜明的日系电影风格,他的上一部电影是王珞丹主演的《恋爱前规则》(即电影版《与空姐同居的日子》)。这位低调的导演向来不拖延不跨戏的严谨风格,尽管也拍摄过不少电视剧,但他还是更希望在电影中成为作者。

  【关键词:筹拍】

  历经20年一波三折,有演员因担心辐射而毁约

  1992年,蒋钦民作为一个职业编剧来到日本学习,便萌生了《初到东京》的故事雏形,“当时我想描述日本一些老人的生存环境,因为日本是老人支撑着主流社会,他们勤奋不服老,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我想讲述一个中国留学生如何走进日本人世界的故事。我选择了富有东方美感的围棋,将故事连串起来。”

  就这样,他每日利用空余时间打腹稿,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剧本,并在《中外电视》杂志上发表,在1998年,《牵手》的导演杨阳看上了这个剧本准备执导,可惜因为资金条件有限,因而最终放弃。

  到了2002年,蒋钦民在拍摄《葵花劫》获得成功后有了资金条件,决定自己开启拍摄《初到东京》,当时与他刚刚合作完《天上的恋人》的刘烨顺势加盟出演男主角,可惜,日本资方公司倒闭了,让这个项目不得不又一次搁置。

  在2011年《初到东京》第三次开拍时,剧组又不幸遇上了大地震,不得不再度延期。蒋钦民曝称,当时不少已经签约的演员因为担心辐射问题,毁约离组,其中也包括一些非常有名的演员。最终,秦昊、张钧甯、田原等人不畏困难加盟剧组,才解决了难题。

  倍赏千惠子看剧本后数度流泪

  日本著名女演员倍赏千惠子在接拍《初到东京》前已经五年没有拍戏,作为国宝级的日本女星,她的加盟无疑令人关注。蒋钦民介绍称,倍赏主演的《寅次郎的故事》拍了49集电影,整整49年,可以说,她的成功是伴着这部影片度过的,但当男主角去世之后,她受到很大打击,从此影响到她接戏的数量。蒋钦民坦言

  ,在通过日本朋友将剧本递到倍赏的手上后,不到十天,她就回复了自己,“她说这个剧本让她数度流泪,所以愿意接这部电影。”

  笔者在观影后,认为倍赏在片中的表现非常完美,十分抢戏,而影片也是以她的画面为结尾。对此蒋钦民回应,“倍赏这个老演员赋予角色的存在感和内涵非常深,演员的造诣已经登峰造极。她就是一个日本人的典型代表。”去年东京电影节期间,组委会特意为倍赏千惠子举行了她的代表作《幸福的黄手帕》数字调色板的上映,当时《初到东京》原本也要一同放映,却因未赶制完毕而错过,蒋钦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中泉英雄一角三度换人

  蒋钦民介绍称,中泉英雄在《初到东京》中的角色曾经换过三位日本男演员,2002年第一次筹拍时找到的是池内博之(《叶问》中饰演日本军官),池内很重视这次参与中日合拍片的机会,为了变成片中的拳击手(当时的剧本),他在很短时间内将自己锻炼成一个肌肉男,但可惜当时的日本投资方破产,片子没能启动。

  到了2011年筹拍时,这个角色换成了安藤政信(出演过《大逃杀》、《梅兰芳》中的日本军官、《刀见笑》男主角),但因为剧本上的分歧和地震发生导致的延期,他也退出了剧组。

  这时,蒋钦民想到了《南京!南京!》的男主角中泉英雄,“他长了一张典型的日本人的脸,但是当时日本投资方很反对,因为中泉在日本没有名气。但我觉得他拍过中国电影,会熟悉我们的工作方法。最终他是非常配合和投入。”

  【关键词:影片主题】

  中日关系可以因沟通而变得更简单

  《初到东京》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因怀着对围棋的梦想来到东京发展,但遇到挫折有些灰心,这时遇上了一位卖菜的千叶县老太太,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这位老太太有位关系一直不好的孙子,三人因为都爱围棋而成为朋友,留学生在老太太的帮助下也终于参加了一次日本的围棋大赛并获得肯定,实现了理想。

  蒋钦民坦承,这部来源于自己留学10年经历的电影负载了自己太多的情感,谈到影片主题,他说:“中日两国多年来特殊的历史关系起起伏伏,互相不理解的地方非常多,《初到东京》的主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人与人的沟通是相通的。倍赏曾说,中国和日本那么近,为何我们不能变得简单一点?这是老人的一个心愿,也是我们的一个心愿。”

  《十三钗》揭伤疤,我们需要治愈

  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四十周年,也是“中日民间文化年”,正需要一些艺术上的交流,“许多作品不敢写当下,像《金陵十三钗》讲的是揭伤疤的故事,而我们需要治愈和疗养。”

  【关键词:日本大地震】

  我们的坚守为中国人争了光

  提起地震时的场景,蒋钦民回忆道:“当时许多中国人急着离开日本,买票的队伍非常长,有日本人说,‘我们发生了地震,而他们都要回去,这里面80%都是中国人。’这句话让我非常难受。在日本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这些来学习和赚钱的人却转身而去。我觉得我们的坚守表现了中国人的情怀,给中国人争了光。”

  据蒋钦民介绍,《初到东京》作为在地震后第一个在日本拍戏的外国剧组,被日本国家电视台四次向全球报道,“他们认为我们的这种勇气令日本敬仰,是对他们的一个支持和鼓励。”

  被问及为何不借机在片中表现日本地震,蒋钦民坦言,临时加入地震元素,态度是不严谨的。“其实地震后那种精神气,那种战胜困难的豁达和勇气,已经在片中无形地体现出来,是一脉相承的。”

  地震导致影片三大遗憾

  《初到东京》尽管日系风格精准到位,但在拍摄手法上着实显得单调了一些。谈到这些遗憾,蒋钦民坦言还是来自地震,“首先因为资金短缺,我的许多拍摄想法不能实现,只能选择朴实手法来表达;其次,东京因为地震从‘不夜城’变成了‘黑夜城’,繁华全部消失,完全没法拍出大都市的感觉;另外,三次筹拍我都想选择春天,希望里面有樱花的背景,为人物达到极致的映衬感。结果因为地震的关系延期拍摄,导致时节已过。”

  【关键词:日本】

  日系风格的建立基于研究与团队

  蒋钦民因在日本留学10年,受过不少优秀日本电影的影响,被认为是最会拍日系风格电影的中国导演之一。对此他表示,优秀的日本团队对自己的献计献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好的艺术观能让你找到和谐,我的日式风格的形成基于两点,一是我对日本电影的研究比较多,二是主创付出的劳动。但这种‘日范儿’不是我刻意追求的,我注重的是打动观众。”

  与日本团队合作需用人格魅力

  谈到与日本团队的合作秘诀,他笑称,“那就是一切都做得比大家更优秀,用自己的优点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大家。这也是我对其他要与日本团队合作的导演的建议。”

  日本人敬业精神值得赞扬

  日本人一向有一种“工作狂”的形象,蒋钦民认为这种敬业精神值得赞扬,“他们的每个环节都落实得非常准确,这让我学习了很多。当然日本同事也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互相都影响了创作情绪。”

  【关键词:中国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畸形,好的电影观众是靠长年培养

  由于3月份有几十部电影上映,让往年的“淡季”不再成为淡季,《初到东京》此时的上映形势明显严峻,对此蒋钦民表示很无奈,“其实我不想和其他电影打架,但确实其他的非淡季档期会更艰难。这是上映体制的问题,大家总是一下子一起上,一下子又都没了,对电影是不公平的。”

  蒋钦民认为,“现在一些简单的感官刺激电影只能培养一些片面的观众,好的观众却观影无门。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是畸形的,观众只是在娱乐电影,而非欣赏电影。我觉得国外的艺术院线是更好的方式,比如像日本,好的电影观众是靠长年培养的。”

  他承认《初到东京》还是一个文艺片,怎样让观众走进影院去看这类有味道的电影,却也不是一部电影能做到的。“我会尽量靠近市场尽量迎合,但还是很难找到对位方式。”

  好莱坞来袭是中国电影的阵痛和命运

  中美双方在2月17日达成协议,每年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被增加,这意味着国产片将面临更大的冲击。对此,蒋钦民的看法是“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命运,是个阵痛的过程,我们只能接受”

  【谈国际电影节】

  东京电影节已成过去,我有更大的野心

  因《天上的恋人》在东京电影节上斩获奖项,蒋钦民成了东京电影节的常客。“我有这个学习的背景,被他们关注非常自然。不过,说实话,东京是我早期的电影节,我现在有更大的野心,去别的电影节去展现我的才能。”

相关新闻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论坛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博客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