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30余年来华语电影人的突出代表,《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等作品主题涵盖了历史、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以优美精湛的电影语言表达深刻的观察与思考,不但多次赢得国际顶级电影奖项,更引起世界范围内电影研究者的持续兴趣和关注。日前,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的“世界电影高峰论坛——侯孝贤影展暨研讨会”上,电影界专家以侯孝贤电影创作为中心,结合当前中国电影的创作实际,就如何更好地认识侯孝贤电影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如何促进中国电影整体创作水平的提升,切实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谈及自己的电影美学,侯孝贤认为,最重要的是生活,即过去的生活经历,在社会中怎样生存;生活之外是古典小说和戏曲,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核心的东西,也是其电影美学的本质和基础。与会者认为,坚守人文品格是侯孝贤电影的创作追求,也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化过程中最为紧迫的课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认为,侯孝贤电影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本土文化气息,其中的关键在于生活的丰富性和艺术处理的真切感,以及电影人自身内心感受的真实性。但反观我们的电影恰恰远离了本我,越来越跟着所谓的虚幻世界走,陶醉于大片的感官刺激,以市场来评判电影。华语电影的精神价值在于用心展现人的情感,而非转向外在的感官刺激、无目的地向好莱坞电影看齐。中国影协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张思涛认为,电影首先是一种文化,文化是电影的灵魂和最重要的因素,侯孝贤电影的当下价值,首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台湾本土文化的坚守。当下,我们的电影被商业大潮淹没,票房跟文化的矛盾加剧,甚至于出现票房最高的影片很可能是文化最贫乏的影片的状况。今天我们探讨侯孝贤电影,就是要重新思考文化与电影的关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认为,今天的中国电影应呼唤文学,让更多文学家、小说家介入到电影创作中,这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面对当前市场、票房的压力,艺术电影如何生存,如何打通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的壁垒,也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热点话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认为,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应该张扬人的精神,与当代人的生活、心灵相通,自觉将本土的文化资源、文学资源渗透到电影创作中。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认为,侯孝贤的电影让我们看到,并不是只有商业大片才有商业价值,对此应该有一个多样化的观点。目前,很多内地电影院线对于商业电影、商业大片“唯利是图”,这对中国电影是致命的伤害。他强调,院线只有建立完善的结构系统,进一步满足电影多样化的观赏需求,努力寻求电影商业价值与文化品质的平衡,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余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