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萌芽·发展_中国作家网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电影-电影人
关 键 词:电影界 中国人 国际化 文化 好莱坞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2011-11-30/108095.html
开创·萌芽·发展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年11月30日10:10 来源:文汇报 卢燕

■卢燕(著名旅美影人)

  电影是一种最美丽的文化传播方式,它的力量可以穿越国界和种族,影响意识和渗透心灵。所以,我们今天一起讨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就不仅仅是一种产业趋势,更是所有电影人传播中国文化的职责所在。

  任何一种文化传播都是一个过程,并非一个事件。所以我们谈的更确切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进程,回首过去,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长期穿梭于好莱坞和中国电影界之间,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可以说是参与和见证了这个进程。

  我今天想从两条线路出发定义中国电影。一个是由中国人拍摄的中国电影,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与理念传播给世界。另外,把外国人拍摄的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也包括在内。它虽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但是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绝对不亚于中国本土的影片,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两条道路会交错且齐头并进。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三步曲

  回首过去,我把中国电影国际化的历史阶段大致概括为三步:开创,萌芽,发展。

  上个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开创期。好莱坞历史上所拍摄的第一部中国题材的电影是“TheGoodEarth”《大地》,这部由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Buck小说改编的电影,描写了赛珍珠在中国农村的生活环境,虽然只是局部地展现了中国文化,但是充满了中国元素。小说作者是第一个主要以中国题材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作家,据此改编电影也是第一部获奥斯卡奖的中国农民题材的电影,意义深远,影响广泛。尤其是女主角LouisRainer的表演,把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刻画得惟妙惟肖。赛珍珠曾经向我建议出演她的《PeachBlossomPavilion》,可惜未能促成。

  也是在这个黄金年代,中国第一部走向国际舞台的无声电影诞生了。由吴永刚导演、阮玲玉主演的《女神》参加了世界短篇影展备受瞩目。该片以上海滩为背景,表演手法现代,“苦情戏”的情节吸引了国际观众。

  在上个世纪40-70年代中,中国电影国际化一直处于萌芽期。好莱坞开始把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元素加入到电影中。当时的中国国力不强,与国际文化交流不足,中国形象总是停留在一些陈旧的观念中,中国人往往被描写成低眉顺眼、扭捏作态、趋炎附势、落后贫穷,全不顾是否符合真实的形象。每次在剧本里要求演员这样表演的时候,我就会和导演提出,“真实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提的次数多了,导演有时也会接受我的建议。因为票房的原因,电影公司绝不会启用中国人作主角,尽管角色是中国人,但是仍由外国人扮演。我从戏剧学院毕业后,扮演过酒吧招待,侍女,苦力,洗衣女等形象。直到1960年才有机会出任大片的女主角,和JamesSteward,MarlonBrando等美国电影巨星演对手戏。

  这段时期的华语影片走向国际,以香港邵氏为主力。邵逸夫先生是一位有远见的实业家,他主张把电影推向海外市场,频频在国际上参展。影片通常以华丽的服装,丰富的历史故事,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富有中国特质的爱情故事为素材。以我参与演出的几部影片为例:《十四女英豪》、《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等均收到不错的评价。另外其他一些华语影片也纷纷加入这个进程,如由唐书璇导演、我主演的《董夫人》在法国文艺剧院arthouse上映三个月。这个以贞节牌坊为主题,讨论中国妇女传统道德为题材的电影,吸引了外国观众的浓厚兴趣。1972年,该剧在美国第五大道剧院播放。尽管我们有着美好的愿望,但是这种只有中国文化基础的单向传播方式,没有能与当地文化融合,在好奇一闪而过后,无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外国影评人对这类中国电影是毁誉参半,在国际影展上也鲜有收获。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外国人开始希望了解真正的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电影也频频登上国际银幕。上个世纪80——90年代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TheRising)。由贝托鲁奇指导的《末代皇帝》在第60届奥斯卡奖评选中所向披靡,共获13项提名、9项大奖。绚丽的摄影,华丽的服饰,离奇的遭遇,让全世界都为中国皇室的传奇故事着迷。这是一部全部启用中国演员的电影,作曲苏聪因为这部电影等成为中国出生获得奥斯卡的第一人。《末代皇帝》是一部卓越的文艺片,但并非真正的历史故事。它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描述有其局部性。有个小插曲,我在《末》中扮演了慈禧太后,在导演贝托鲁奇的心目中,慈禧垂帘听政,陷害皇帝,是个奸角。他要求使用白色油彩脸谱化这个人物。我和他商量,“慈禧的经历是宫女出身,虽然做了皇后,但是宫廷斗争中有其复杂性,她也是个爱美的女人,可不可以不要丑化她”,但他认为这是一部艺术剧,追求的是艺术效果,所以没有采纳我的意见。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为领军人物,让国际电影界对中国电影人的才华赞叹不已。张艺谋导演对色彩与图像的运用,对中国小人物剖析和农村题材的把握,让中国电影真正立足于国际影坛。他第一部被提名为最佳外语片的《菊豆》,以及后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都一直受影评人所钟爱。中国风开始影响世界,但中国主流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成果在这个时期还是不为外界所广泛知晓。

  最近二十年,外国人开始从越来越多的从电影、电视、戏剧、文艺演出、书籍等多种文化传播渠道了解中国,两种文化开始互相依偎,互相交融,互相学习。

  获得巨大成功的武侠片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部

  以武侠功夫为题材的中国电影,目前成了中国商业电影向外的拓展的代表。功夫电影的成功,因为特别适宜西方电影的爆米花式的文化,表现中国人正义勇敢的形象,受到西方观众的喜欢。我们更欣喜的看到,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花木兰》,这些吸纳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动画片受到了世界观众的喜爱。

  提到武侠,就一定要提为西方观众拓展了武侠魅力的《卧虎藏龙》和导演李安。李安是融会中西方文化的大师。在《卧》片中,他把中国人的侠义与情谊,功夫的节奏与美学,用好莱坞式的方式给表现出来。那时李安片子制作完后请我去看试片,我看完有些担忧,对他说“你这个片子中国人看了不够刺激,美国人未必看得懂,能行吗?”之后他认真地去研究,在宣传的资料上详细地解释功夫的原意,侠义的精神,在字幕上作了很多功夫,尽力在发行前让普通观众理解中国武侠知识。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语片,更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占尽口碑和票房。《卧》的成功证明了人性共通的理念,是电影走向国际化的关键。

  总结今天的中国电影,以功夫武侠为主的电影是目前国际化最成功的范例。但是武侠电影是否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部,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中国电影应该推崇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回首过去,立足今天,我们意识到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需要贡献出更多具有全民性,精神性,和导向性的题材,而不是仅停留于局部的表现和非主流的意识。

  我们要通过电影传播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

  展望明天,所有的电影人都要行动起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硬件问题。硬件问题是和国力息息相关的。冯小刚导演提过中国电影国际化的困难是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上并非是强势文化。好莱坞的强势文化是由巨大的经济背景支持的,成熟的全球化影院播放体系,使其影片可以遍布全球,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群观看,影响他们的理念。我在这里有一个倡议,希望中国的主流院线成为永久播放中国电影和文化作品的舞台,让这个舞台扎根开花,传播我们的文化。

  第二个是软件问题,我们的电影如何让人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典故事其实是非常好的剧本素材,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到影片中去,让这些影片来弘扬我们的价值观,外国观众也许更能接受。好莱坞的每一部电影里都灌注了美国精神和美国人的价值观,并因此去影响和渗透整个世界。这是他们的“主旋律”。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我们何尝不需要灌注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我们的价值观?为此,我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我们要通过电影,向世界电影观众,输送更多的,更真实的中国普通百姓的形象。以电影为媒介向世界传播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传统,这就是我们中国电影的“主旋律。”

  成龙对我说过,他年轻的时候拍片子,用些鄙陋的动作只是为博观众一笑;但是他现在觉悟到,电影其实可以影响人的心灵和人格,他希望多拍一些正确引导青年人,让世人了解中国人的电影,并以此为己任。我尊敬他有这样的意愿,我希望我们的电影人都拥有这样一颗责任心,把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

相关新闻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论坛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博客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