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学与电影”研讨会上,专家强调——
用文学之光照亮民族电影创作
在当前中国电影的创作中,文学的基础作用和核心地位毋庸置疑。民族电影艺术质量的提升同样离不开文学的支撑。近年来推出的《诺玛的十七岁》《额 吉》《碧罗雪山》《永生羊》等民族题材电影之所以广受好评,就是因为创作者尊重文学、尊重剧本,用文学之光烛照影像创造,实现了艺术表达与人文坚守的统 一。9月5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在京举办“民族文学与电影”研讨会,如何进一步开掘民族题材电影的 市场潜能,提升此类题材电影的创作质量,民族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民族电影中的文学品质和文化精神等诸多问题成为与会者谈论的焦点话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北京电影学院教 授黄式宪认为,民族电影既是一种特定的题材范畴,更是源自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族志,是诉说民族的一种心灵记忆,是民族心灵铭文的历史书写。用文学之光照亮民 族电影的创作,透过心灵的倾诉来提升它的现代文化品位,这是此类题材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对当前日益浮躁的电影市场的有益启示。
电影评论家高尔纯认为,目前民族电影创作上存在的困惑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盲目流行不无关系。要使民族的真正成为世界的,需要 有三个必备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民族本土的题材,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文化标志,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东西,更不是滥竽充数的产品。第 二,应该展示民族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闪光的部分,而不是民族的糟粕,愚昧落后的东西。第三,在民族独特性当中,应该包含着世界各国和全人类文化的共 性,使民族电影成为与世界观众交流的语言。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使民族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论及民族电影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的小众化、精英化、艺术化特点,有专家担忧是否会造成艺术形式的单一化。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认为,民族电 影创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表现静态多,表现动态少;表现个人的感悟多,表现普遍的集体性的、群体性的热情少;叙事散文化比较多,故事性比较少。创作风格 的单一,很可能会使民族电影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不能进入大众、不被社会接受。他认为,创作者应该将民族的活力激发起来,努力展示不同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 化特性,这样才会使民族电影的艺术形式变得丰富、多样,更具有时代感和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