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势汹汹”的好莱坞电影,中国对国产电影的保护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将国产电影作为商品而进行的市场保护,一是将国产电影作为艺术品而进行的文化保护。
中国引进的好莱坞分账大片从20部增加到34部,从市场角度看,显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国产电影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电影产量的增加,时下影院里国产片的排片情况十分拥挤,如果每年再多加上14部好莱坞大片,国产片面临的压力将空前的大。这就好比一条只能跑5个人的跑道,现在硬要挤进8个人,肯定会让跑道变得拥挤不堪。竞争可能会催生更多的佳作,也可能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客观地说,美国电影财大气粗、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每年增加的14部好莱坞电影肯定会在短期内对国产电影的排片情况和票房收入形成冲击。
但从电影文化的角度看,更多好莱坞电影涌入中国并不会对国产电影产生剧烈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整个世界的电影文化都处于变局之中。在过去的高概念大片时代,好莱坞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确实跑在了中国前面,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而言,他们并不一定领先我们多少。新媒体时代的电影创作者和制作者必须适应网络化的传播模式,探寻熟悉网络生活的青年观众的艺术趣味,这一探索的过程同时发生在好莱坞和中国。
《失恋33天》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成功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们对于创作者而言可能是具有偶然性的,但对于整个时代来说却是必然的——它们就是新媒体时代的电影,代表着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观念在传统电影中的一种折射。并不是说在新媒体时代,所有的电影人都要拍摄最具网络特质的微电影,而是说在这样崭新的时代里,传统电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使自身具有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而这种调整将为整个电影行业带来重大的变革。
还是以跑道作为例子——原来只能放下5个人的跑道来了8个人,挤得一塌糊涂,但没关系,因为新媒体的时代到来了,现在恰好是重新划分跑道的最佳时机。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任务不是应对好莱坞大片,而是适应新媒体时代全新的电影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