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包场”的讲座不办也罢-中国文化传媒网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首页-评论
关 键 词:自己人 讲座 文化馆 包场 也罢
原文链接:http://www.ccdy.cn/pinglun/201908/t20190819_1416213.htm
2019-08-19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苏锐

近日,某省文化馆办一场讲座,预告早发了出去,最终还是办成了“自己人包场”:社会上的观众来的不多,为让场面显得好看,馆内安排了一批干部去“凑数”。既然是公益类讲座,按理说谁听都可以。但“凑数”的馆内干部也不认真,接打电话、出来进去、交头接耳。讲座最终是“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但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即这种讲座,究竟有多少举办的必要性?

这些年,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多了,讲座、演出、培训,业务干部忙得不亦乐乎。这种可喜局面的出现,是因为民众的需求多元化了,政府的保障力度也更大了,当然也离不开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一些活动只是为了办而办,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

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是政府提供的、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益产品。其开展的前提是民众有需求,成功的关键是供需对位。可以说,文首“自己人包场”的讲座,便是供需不对位导致的。而要避免类似情况,还是要从服务的供给侧入手。

在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已提了多年,理论上的合理性、必然性已不必赘述,很多地方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是服务覆盖群体仍然受限。一些地方的文化场馆,平日里鲜见年轻人的身影,以老年人居多。这当然与特定群体的生活节奏有关系,同时也因为馆内提供的服务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二是服务的方式稍显落后。民众到馆内接受服务,需要有更便捷、更时尚的渠道。但在个别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设备乃至服务传递的方式、理念,都与时代脱节,让人“来一次不想来第二次”。

三是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次培训或讲座到底效果好不好,以后还要不要继续办,都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科学严谨地分析,分析指标应包括现场受众的评价、产生的社会效益、对场馆形象的提升等。那种为了办而办,办过去也无总结、无分析的活动,不办也罢。

相关新闻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论坛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博客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