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注
●相较于庞大的创作数量,主流电影的美学意蕴与历史视野没有得到拓展反而显出窄化的趋向。作品选题尽管呈现多样性,但其基本出发点仍是人物概念化,把道德理性简单地理解为影片人物行为的时代动机。
●诸多元素拼盘组合的创作方式构成了制造中国式大片的核心工艺,机械化的复制拼贴遵循了商业社会的产品运营模式,使得这些电影即使在内容上存在重大缺陷,却依然能在市场上产生票房号召力。
●没有中小成本电影及其蕴含的创意元素、创意价值,就没有中国常规电影生产的健康发展,也没有高端电影再生产的可能性,也就没有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
●中国电影在借鉴国外成熟的电影类型时,应充分考虑国外类型元素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对接问题,惟有将中国特色和舶来的类型美学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实现中国类型电影的真正创新。
中国电影亟需解决的几大问题
徐 健
在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国影协、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电影界专家学者围绕“创意求新与文化自信力提升”的主题,深入把脉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出现的热点问题,尤其针对提高主流电影创作品质、大片能否救市、认识到类型电影创作偏颇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策和建议。
自2003年中国电影进行全面的产业化改革以来,截至2011年,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从不到10亿增长至131.15亿,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喜人。然而,在这些成绩背后,我们却时常听到业内人士、观众对于当前中国电影发展中存在的过度娱乐化、同质化、商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以致“创意枯竭症”、“思想贫乏症”、“文化贫血症”、“想象力匮乏”成为评价当下中国电影的关键词。高票房、低口碑,重数量、轻质量,商业有力、艺术乏力,在一系列不对称的词组面前,中国电影似乎陷入了产业化发展的怪圈当中,处在一个亟需权衡利弊的十字路口。
电影是最重要的创意产业之一,是基于推崇艺术创新思维、发挥个性想象力的创作实践,亦是推崇个人创造力的创意经济实践活动。电影创意既是学术问题,也是电影发展的战略举措问题。充分发挥创意在提升电影品牌文化含量,塑造电影文化形象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创意带动电影产业从内容到技术的创新、升级,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推动中国电影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法宝之一。
主流电影的美学意蕴与历史视野趋于窄化
在中国当代电影发展中,反映时代精神、切合社会发展主流的作品,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尤其是主流电影创作,在反映时代精神方面作用巨大。然而,纵观近年来主流电影的创作,却出现了不少新的情况和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认为,相较于庞大的创作数量,主流电影的美学意蕴与历史视野没有得到拓展反而显出窄化的趋向。作品选题尽管呈现多样性,但其基本出发点仍是人物概念化,把道德理性简单地理解为影片人物行为的时代动机。个别历史题材电影面对市场化的新语境,在表现抗战和敌对战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滥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而在对待现实题材时,又将英模片、节庆片、献礼片拍得简单化、实用化甚至实利化。
主流影片创作中现实题材影片创作的薄弱所造成的银幕与社会现实的距离,以及电影创作者对社会现实关照的缺失,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已经成为掣肘当下国产电影创作质量提升的紧迫课题。电影离不开创意,但是没有扎实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没有对历史、生活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样难有作为。复旦大学教授周斌就指出,在当下的电影界,为拍摄一部影片而组织主创人员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做法已不多见;不少创作者是凭着主观想象和以往的生活积累在进行创作,即使到生活中去采风,也常常是“蜻蜓点水”式的,并没有潜入生活的底层进行认真观察、体验和研究。许多明星除了接连不断地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之外,还忙着参加各种商业走秀活动,根本无暇深入生活,因而他们对正在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状况,以及各个阶层、各类群体(特别是底层民众)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特征等缺乏准确、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到国产影片的创作发展和艺术质量。
“大片救市”不是电影发展长远之计
如今,电影《白鹿原》的票房收入已经过亿,导演王全安也“成功”跻身中国亿元导演俱乐部。自张艺谋的《英雄》以来,中国式大片曾一度与高票房画等号,票房过亿也成为一些导演确立自身成就的商业标杆。然而,近几年,大制作、大投入的商业大片却因内容的空洞、混乱、贫乏,票房回收愈加呈现出低迷态势。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梁振华认为,重复套用制作视觉盛宴的生产模式而忽视影片情节内容的锻造,是中国式大片存在的普遍问题。无论是《孔子》《赵氏孤儿》,还是《鸿门宴》《战国》《白蛇传说》《画壁》等,无一例外地用精雕细琢的声色光影包裹具有东方民族标签的故事元素,采用深孚票房号召力的各工种演职人员班底以壮大声势,再配套以强大发行体系进行地毯式的宣传营销。诸多元素拼盘组合的创作方式构成了制造中国式大片的核心工艺,机械化的复制拼贴遵循了商业社会的产品运营模式,使得这些电影即使在内容上存在重大缺陷,却依然能在市场上产生票房号召力,这种模式如果固步自封、重复套用,必然会越来越远离观众、远离电影艺术本身。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大片救市”的倾向愈加明显。电影市场票房的提高,国产电影的品牌过于依赖少数几部年度大片,期望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导演身上,这种市场生态对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在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体系内,大片和中小成本电影、商业片和艺术片都可以找到自身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实现各自的产业价值、美学价值。大片、商业片将构成市场的主体,为产业创造必要的经济效益,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小成本电影、艺术片在稳定电影数量,提高电影质量,平衡商业与艺术,实现个人表达和满足观众需求,提升中国电影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没有中小成本电影及其蕴含的创意元素、创意价值,就没有中国常规电影生产的健康发展,也没有高端电影再生产的可能性,也就没有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他认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困境不仅仅存在于创作层面,院线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特色院线、差异化院线。
跟风、抄袭折损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价值
中国电影在创作类型上出现的新趋向也引发了不少专家的关注。古装动作片不再独揽大局,爱情片、喜剧片渐趋活跃。观众的审美趣味不再满足于对类型本身的期盼,更多希望能在电影中找到现实的关照和情感的载体。
占据中国内地商业类型片半壁江山的喜剧片,出现了明显的模仿、跟风、抄袭现象。从《十全九美》开始,《财神到》《三笑之才子佳人》《越光宝盒》《大笑江湖》《刀见笑》《财神客栈》等打着“无厘头”喜剧电影的旗号,在毫无建构性的批量复制拼贴中,消解了原作模本本身的喜剧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寨”、媚俗商品。对此,梁振华认为,这些依靠肢体搞笑、时髦流行语、古今穿越、低劣模仿和特效等来制造单纯廉价欢愉的电影,就其本身的形式和意义而言,虽然迎合了普通观众释放压力的心理欲求,但是因为电影本身内容的低俗混乱,使得观众在实现压力的宣泄后,并未得到意义的生成和重建。他认为,真正的喜剧应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性,与具体的地域历史和社会紧密结合。当银幕大量出现雷同桥段和低俗笑料时,只能使这些喜剧类型片陷入兄弟互阋于墙的乱斗,最终两败俱伤。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内地出现了多部舶自好莱坞都市爱情电影模式的类型片,像《爱出色》《单身男女》《我知女人心》《亲密敌人》《我愿意I Do》等,这些电影具有女性视角、集励志、爱情、时尚、都市、团圆等丰富而又统一的元素,叙事模式也有诸多统一性。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卫防认为,这类电影虽然是现实题材,但却因只注重商业诉求、轻视现实精神和人文考量而出现过度奢华。时尚并不等于奢华,这些影片在关注时尚时表面化、简单化,将时尚理解为炫富,甚至走向极端,使得主题逃逸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在借鉴国外成熟的电影类型时,应充分考虑国外类型元素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对接问题,惟有将中国特色和舶来的类型美学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实现中国类型电影的真正创新。创意缺失,一味抄袭、跟风只能使路越走越窄,最终折损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价值。
在本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主办方恢复了中断32年的最佳编剧奖,这是对剧本作为电影创作第一生产力的重新确认。在以“内容为王”的电影创意领域,重新呼唤文学、文化的力量,对于理清电影发展中存在的不良倾向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认为,电影创作必须接续文化、守住文化的底线。时下,一些电影对西方商业体制下成熟经验的借鉴演变为全盘商业营销的不择手段,不仅在档期上自我损耗,也影响了本土艺术的受众接受;部分电影在制作中,不去研究艺术锻造经验,而仅仅把3D技术的银幕收效作为法宝,进行小儿科式的模仿,自然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价值。文化是精神内涵的延续,学习古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都要立足自身的文化积淀,以此为基础,为电影提供文学、创意的动力。这样,中国电影的艺术品质和国际认知度才能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