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影协主席李前宽,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民,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许柏林,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柳秀文以及电影学界专家黄式宪、贾磊磊、周黎明、崔君衍等,创作界代表陆川、尹力、张思涛等参加了研讨会。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综合呈现,而文化艺术作为政治和经济基础以及国家历史的一种表现,在彰显一国形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影响面最广、受众最多的电影艺术在对“国家形象”的正面塑造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和责任。
近年来,我国电影以其广泛而巨大的感染力,迅速发展壮大的产出规模,繁盛的艺术创作局面,其文化传播力、渗透力,艺术影响力、感召力愈来愈强,无疑,这些都使电影在塑造我国国家形象中的使命更加凸显。而严峻的现实是,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大片,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裹挟于艺术与娱乐之中,进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灌输,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非客观描述,甚至有意歪曲、负面表述。相较之下,在我国电影创作中,“国家形象”的塑造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国家形象”的表述常常被忽视,甚至可能为了得奖或者票房而有意歪曲。从近日有关方面所做的电影对未成年人影响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被访未成年人对电影中“国家形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对当前中国电影中表现的中国国际形象和华人形象的认同率不高;未成年人对美国电影中美国“国家形象”和美国人的认同率较高。
紧迫的现状引发了参加研讨会每一位嘉宾的深入思考,学界的专家,业界的编剧、导演、演员纷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我国电影如何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加强电影理论评论引导,电影创作人员牢固树立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意识,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引导,是与会者的一致看法。同时,与会嘉宾一致号召,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是所有电影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将“国家形象”的塑造装在心中,并付诸到今后的理论评论和电影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