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春:中国当代商业电影编剧之父_中国作家网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电影-电影人
关 键 词:立春 电影 编剧 中国 课程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3-28/122897.html
刘立春:中国当代商业电影编剧之父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年03月28日13:1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刘立春,这个从今天开始,可以撼动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影视行业的编剧之父,独自用15年时间创造出神迹一般的电影编剧课程。15年间,刘立春一个人从北到南走遍了全国的影视方面的院校,发现了无数中国电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那个年代没有解决,现在同样没有解决。进入新世纪之后,好莱坞开始猛轰中国影视市场,刘立春一直都在寻找可以解决的方法,经过那些不必提的词汇,终于创造出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最可贵的在于,编写编剧课程期间,几乎没有一分钱收入。编剧课程完成之后一直都是免费的在教中国新一代的电影人们....。.

  刘立春,1972年生人,家乡佳木斯,是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一个边陲小城。松花江穿过这个城市。驱车四个小时就到达俄罗斯边境。那里绿树成荫的景色给刘立春留下了童年非常美好的记忆。在一种闭塞环境中,使刘立春越发感受到眼界的重要性。这种闭塞越发强化了他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这种感受到后来便变成了一种渴求。那时,图书馆就是他通往外部世界的通道,不断搜寻外部信息,放眼世界。社科,文艺,自然科学,无所不看。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于世界的渺小。

  刘立春上学时,学的是美术教育油画专业。在考学之前有一段学画的痛苦经历,路子走偏了,之后又投入另一个师院老师的门下,经历半年的时间,才从原有的习惯中走了出来。经过这样的刻骨铭心的过程,使他深刻感受到基础的重要性,起步高度的重要性。

  刘立春上学期间,素描训练给他的影响是巨大的,逐渐开始非常认同徐冰的说法,“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对刘立春而言,素描训练给他带来了这一切,在他之后的一切工作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包括刘立春之后对编剧课程的编撰。不过那时刘立春更进一步地研习了符号学、思维导图等一系列关于结构-系统方面的著作,进一步深化了对于系统-结构的认识。

  和当时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刘立春比较愿意看艺术理论,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籍。关于建筑,城市历史文脉,他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于当时的学生而言是匪夷所思的。

  这期间,有一件事情,改变了刘立春的人生轨迹,那就是他独自完成了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是他人生中又一次认识域上的突破。刘立春体悟了抽象艺术,建立了之前从未有过的艺术感觉。这是刘立春人生中重大的拐点,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这个世界,好像世界向他展开了另外一扇窗,看到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风景。让他悸动不已,它改变了刘立春的一生。它让刘立春换一种方式思考,更加纯粹,也让他学会如何突破自己的认识域。之后的这些年,刘立春就开始这样不断突破的探索之旅。

  在很多年里,刘立春做过广告设计,系统地接触了传播学理论,这也是触发他之后对于电影不同于国内的理解。同样在很多年里,刘立春做过家居设计,北欧设计风格,因和当时的大众审美格格不入,没有过多久就做不下去了,他再次感受到受众的接受。依然在很多年里,刘立春做过策划,做过CIS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企业理念的重要性,延展至我们的人生,有这样明确方向的重要。

  在这些过程,究其实质,刘立春就是一直在做一件为别人定制面具,涂脂抹粉的工作。每天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追逐虚假。

  在这些过程中,由于工作的原因,刘立春结识了一些从事叙事方面工作的一些朋友,他们有做电影的,有做舞台剧的,还有做动画、漫画的,也有写小说的。

  刘立春:“很多时候,很多感觉非常奇怪,反倒觉得做这种虚构故事的工作,反倒是在追寻着真实。那时,我们经常就国内电影现状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国内的电影需要变革,应该打破原有的格局。”

  1995年,刘立春在陈坤台先生的指引下,跟了一年多的剧组。发现非常多的问题,有太多的空白需要电影工作者填补,有太多的谬误需要更正。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观念、认识让人惊诧。从前期到后期,刘立春一直跟了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刘立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对商业电影都不甚了了,更不知道商业电影具体该怎么做,尤其是在电影学院里出来的学生更是如此。回天乏术。

  刘立春:“我们的电影是需要产业化的,如果哪一天观众不再进电影院看国产电影了,那么国产电影就消亡了,因为电影是需要巨大成本运作的东西,如果没有票房保证,到哪去找更多的投资继续生产呢?如果中国电影这样继续下去的话,迟早会走向衰亡。

  这就是最后的时刻,需要我们都能站出来为之做点什么。我们大声疾呼、空喊一些口号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在此,我向为中国电影产业化默默进行探索、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我们要从根本上有一个改变。一切都要从不可回避的基础做起,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电影的现状。”

  其中“《故事-编剧》”环节是整个电影产业项目启动的引擎。至关重要。

  刘立春从1996年正式开始课程编撰,开始是导演课程,(之所以选择做导演课程,主要是要在编撰编剧课程之前,对电影媒介本体进行充分的认知,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编剧课程,这样就会避免)由八个人组成的团队在做。

  1996年,刘立春就联合他这些搞叙事的朋友,组成了一个专门针对叙事艺术进行探讨的团队,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叙事艺术工作室”。这里包含做电影、动画、漫画的、写小说、搞戏剧的朋友。

  同时,集合更广泛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小的组织:“零”组。

  附:

  “零点宣言”

  我们是“零”组,

  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务实、求是的态度,

  肩负起奠定中国新人文基础的重任。

  在各自所在的领域中,

  从其发展不可回避的起点做起,

  制定并实施具体实现这些的“零点计划”[ProjectZero]

  为促进文化的发展,

  为树立新的国民思想支柱、

  接驳与传统思想的断层、重新树立民族自信、

  创立新一代国民的新形象做出贡献。

  1996年2月12日

  “零”组名称释义:

  所谓“零点”,即是指任何事物起步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起点,

  有时指通常概念中对各类事物的理解本身及其发展的所知程度。

  即我们意欲前行时,这种状况就成为起点,——只有不断的前行才会有它的存在,因而,这就是我们有无尽的进取心、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标示。

  对于现今中国而言,几乎是任何具体的领域都是一种虚无的状态,一种失去自我的状态。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一点:这就是需要我们在各自所在的领域中切实地一步一步地踏实地从头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个民族步入一个充满自信、富足祥和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零”说明了:

  1、我们在做的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尚属空白的事物,这需要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填补空白的具体行动。

  2、“零”的追本溯源的含义,即我们要求我们自己,追索事物的本质,踏踏实实从原点开始,一切从基础的建立开始(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有长足的发展。这是做一切事情最为有效度,也最为实际明智的做法),——这既是我们凡事追求本质、求是(面对事实真相)的做人、为事态度的体现(是我们组织的核心理念、行动基准);也是我们所具有的无尽的进取心、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标识。

  3、我们要做的是一种现实的人文精神与学术。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幸运的,

上一页1下一页

相关新闻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论坛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博客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