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中国的传记片总是“口号化”_中国作家网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电影-电影人
关 键 词:钱学森 周恩来 蒋经国 传记片 主旋律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3-12/120497.html
陈坤:中国的传记片总是“口号化”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年03月12日10:11 来源:南方周末 魏晨捷

  在陈坤看来,中国的传记片总是“口号化”、“高大全”,很少有人去管“伟大的人”吃不吃饭,会不会沮丧,会不会自卑。

  “你不觉得自己长了张妖媚的脸吗?”

  “你觉得钱学森长了张妖媚的脸?”2012年3月1日,《钱学森》广州媒体见面会,陈坤正襟危坐,笑问诘难他的记者。

  此前,陈坤刚在微博上戏称自己是“主旋律演员”。“主旋律演员”陈坤最新的角色是青年到老年的钱学森。九个月前,他是《建党伟业》里被投入狱的青年周恩来。两年多前,他是《建国大业》里“上海打虎”的青年蒋经国。更早的时候,在影片《国歌》里,他是爱国青年聂耳。陈坤觉得能这么“主旋律”,是因为自己“长了一张比较正直的脸”,而这“很难能可贵”。

  “一张正直的脸怎么能演雨化田呢?”有记者问。两个多月前,他还是《龙门飞甲》里的“西厂厂花”。

  “对于那个朝代来讲,雨化田就是个政府官员。”陈坤答道。

  “督主(即雨化田)说:‘我是在为皇上办事’,钱学森也是在为祖国做事情,所以都是主旋律。”陈坤说。

  《钱学森》拍到一个月的时候,陈坤高烧四十多度,吊盐水的时候,他就盯着墙上钱学森的大照片——一张微笑的侧脸。图为陈坤扮演的戴着“助听器”的钱学森。 (剧组供图)

  钱学森是人世间不能理解的

  “为什么会是我?”陈坤接到导演张建亚的电话时,就和张建亚接到制片人黄建新的电话时的反应一样。

  那时张建亚正在做《新西游记》的后期,每天生活在光怪陆离的魑魅魍魉里。在他看来,“一个职业导演,一辈子至少要拍一部名著、一部传记片”。这两样东西突然就凑一块儿了。

  等拿到《钱学森》的剧本一看,张建亚傻眼了:“这么硬!”他不想自己的电影“在一个小电影节上拿个奖,匆匆塞进中央六套”,他想“把主旋律电影做成主流电影”,“给时下的年轻人树立偶像观”。

  要让年轻人拿钱学森当偶像,最好的办法是让年轻人的偶像来演钱学森。张建亚看过陈坤演周恩来和蒋经国,觉得有戏。

  陈坤在戏里飙了40分钟的英文。在他看来,钱学森归国前后生活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一直很优越”,除了换了身衣服、换了种语言。

  从美国回来时,钱学森和蒋英带了很多东西,包括冰箱和钢琴;“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候,片中钱家的餐桌上也仍有着大碗的红烧肉。

  就连说话的语气,也没变过。“他做所有事情都轻描淡写。”陈坤说,“美国次长问他,你回国能做什么,他淡定地说,回去种苹果也行;跟毛主席见面,毛主席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导弹?他还是那个语调:我觉得要四年。”

  “没什么大的戏剧冲突,所有的戏都是内心戏。”陈坤说。

  张建亚曾拿给陈坤厚厚一摞资料: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钱学森几任秘书的回忆录,还有影像资料。开拍前两周,他看那些资料,“一直很亢奋”。

  “你不觉得很High吗?”陈坤扬着左眉,问南方周末记者,“被FBI监视,他就在家写《工程控制论》——21世纪最伟大的科学著作之一。蒋英在外面,突然看到报纸上钱学森说以后纽约飞巴黎只用一小时。现在坐协和飞机,从纽约到巴黎要三个多小时。你怎么知道他的预言不能实现?我看这些,总有种穿越的感觉。”虽然一直“很High”,但他始终没敢去翻过那本《工程控制论》,就看了一下封面。

  演蒋经国的时候,陈坤详细研究过蒋经国的传记,甚至能背出蒋氏父子家书的片段。他从其中找到了自己理解人物的方式:“蒋经国身上的热血和激情是能够和我产生共鸣的。”

  陈坤没能找到太多关于钱学森生活的资料,这让他觉得难以进入角色:“大家都把他看成一个神”,而陈坤更觉得他是一个“超级英雄”,“是我们人世间所不能理解的”。

  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陈坤也觉得是“奇特的”。他觉得钱学森对科学之外的事物都很简单:“蒋百里把蒋英过继给钱家,他们从小就是兄妹。他后来对蒋英的爱,就是把从小埋在心里的种子放大。他的生活重心都在科学上,为什么他能跟蒋英一直那么亲密?就是因为在生活上他没有杂念。”

  直到最后,陈坤都觉得自己没能真正进入这个角色,但他又强调这是自己在表演层面上入戏最深的一次:“只是我没办法说我真的进入了钱学森。”

  扮演蒋经国前,陈坤只知道他是蒋介石的儿子,之后他喜欢上这个人。他觉得,作为政治家,蒋经国在自己的专业做得很好。 (中影供图)

  让钱学森看起来“像个人”

  剧组曾想过把片名叫作《绝密使命》、《让导弹飞》什么的,但由于“全体创作人员都对钱老特别尊敬”,还是用回“钱学森”这个“最全面”的说法。

  在导演张建亚看来,钱学森是只能仰视的:“我们只能尽力描摹他的一生,完全没有资格去评判他。”

  陈坤也这样认为——虽然这并不一定做得到。他甚至希望“90后”把钱学森的故事用更新奇的方式来表达:一个动漫,或者一个小段子。

  陈坤喜欢动漫,毕业后他很少看严肃电影,“就像长大后不会再读鲁迅”。因为太严肃,传记类电影并不是陈坤关注的领域。他印象最深的一部传记片,是《美丽心灵》。

  在陈坤看来,中国的传记片总是“口号化”、“高大全”,缺了“人的感觉”:“伟大的人依然是要吃饭的,依然可能自卑,依然是会沮丧的。”

  张建亚和黄建新心中的钱学森是个“大写的人”:“我们没想把钱学森描绘成神,但更不愿把他刻画成世俗的人。”但这很难。

  “他对蒋英说‘跟我走吧’的时候,蒋英有男朋友,钱学森也有女朋友。他说:从这儿开始,你的男朋友不算,我的女朋友也不算,我们俩交朋友。”张建亚摊摊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但电影不能这么演。”这段蒋英早在媒体上亲口讲述过的往事,因为“有损钱学森的形象”,被抹去了。

  至于饱受争议的“万斤亩”和“气功研究”,张建亚都追根探源,但因偏离主旨,电影没有涉及。

  陈坤在翻阅资料的时候,也考虑过这些问题,“钱学森只是一个科学家,他提出‘万斤亩’完全是站在科学依据上的,和政治没有关系。”

  此前,陈坤并没有拍传记片的准备。黄建新劝他:“年轻演员应该尝试一下传记表演,大多数好莱坞演员都有这样的洗礼。”陈坤怦然心动。这两年,他对角色有种特别的好奇心,“有意义的角色”他都会去试试。

  十二年前,他完全不同。那时他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三,陪同学去《国歌》剧组试镜,被导演吴子牛意外相中成了男二号。第一部电影没让他感到任何压力——那时候他正准备考去国外学室内设计,不打算做演员了。

  《建党伟业》里曾有一段“周恩来”在话剧团男扮女装的戏。公映时陈坤发现,最后一点儿也没剩。 (中影供图)

  2009年拍《建国大业》,陈坤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被安排成一个怎样的角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明白我在创作者心中的定位,我离这么‘正’的作品肯定是有距离的,无非是责无旁贷地一闪而过。”

  陈凯歌向韩三平推荐他演蒋经国,他受宠若惊,花三个月去研究人物。那之前他只知道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那之后他喜欢上了这个人:“他很帅。年轻时他满腔热血,要和父亲断绝关系。去了台湾,他开放党禁,实行民主,解决了很多问题。”陈坤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一个当官的人还能做些什么?作为政治家,他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得很好。”

  从蒋经国到《建党伟业》的周恩来,在许多人看来很吊诡,陈坤却觉得不是个问题:“演员不思考政治,演员只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是怎么吃饭的、怎么思维的、怎么做决定的。”

  演周恩来的时候,有段场面是周恩来在舞台上男扮女装,风韵十足。那时周恩来是学校剧团的积极分子,因为没有女学生,演起“文明戏”来,团里最俊美的周恩来就要扮演旦角。那段戏陈坤拍了两次,第一次拍了三天,觉得不理想,回去练了练,又拍了三天。

  这场原本可能是周恩来和陈坤第一次以女性面目在银幕上示人的戏,陈坤还打算去电影院里看看,但他发现最后一点儿也没剩。

  陈坤觉得无论是周恩来还是蒋经国,能被人记住,“都有着他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绝不会因为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普世观’而改变。从我的职业来讲,只要你们能给我表演这个人的机会,我都会做最大努力。”陈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相关新闻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论坛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博客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