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集中在我国胶东半岛威海地区。目前,在荣成烟墩角村尚保存50多幢有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在宁津街道东楮岛村也保存有十余幢明朝万历年间的海草房。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集中在我国胶东半岛威海地区。目前,在荣成烟墩角村尚保存50多幢有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在宁津街道东楮岛村也保存有十余幢明朝万历年间的海草房。2006年,海草房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并成为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海草房是一种沉积着渔家历史、渔家民俗风情、渔家建筑技艺及胶东特色的古老生态民居。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最古老、独特的民俗文化,见证与记录着沧桑历史。

海草房 来源:小蕾蕾

海草房 来源:小蕾蕾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至10米深的浅海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当年荣成等地沿海生长着许多这样的海草。据他介绍,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季节的海草要比夏天的结实。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大风大浪,就会被海潮成团地卷向岸边。沿海的人家要盖房子了,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以待盖房子时使用。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的厚厚房顶,雨淋不腐、日晒不朽,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这样的海草房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海草房的造型、颜色传递着丰富的审美信息,是胶东建筑艺术的体现。海草房以海草为屋顶材料,以石块(部分辅以青砖)作墙体。传统的海草房外墙多以大块的天然石头砌成,石材不追求整齐方正,而是随园就方。有些讲究的人家还在石块表面雕琢出木叶或元宝纹饰,给人粗犷而不粗糙的感觉。灰褐色的海草苫成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厚重而高耸的海草房屋脊高度为普通砖瓦房的两倍,配以黄泥塑就的马鞍式屋脊,在蓝天、碧海、绿树的映衬下愈加显得古朴而稳重。海草房也因此受到许多游客、画家和摄影师的青睐。

海草房 来源:小蕾蕾

海草房 来源:小蕾蕾
胶东的海草房,亦如它独具特色的样式和悠久的历史,也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在建设家园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祭祀信仰等。据当地老一辈居民讲,在建海草房之前,要选定基地,择吉日动工。砌墙基时也很有讲究,在地基槽的四个角要压上元宝或象征元宝的东西,叫做“压宝”,以求富裕、吉祥。在这一天,还要煮一锅热腾腾的饺子吃,饺子也如同元宝一样,充满了吉祥与喜庆。海草房建成后,要举行“支锅”、“祭祀”、“拉席上炕”、“糊窗、贴窗花、挂门帘”等一系列活动。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胶东风土人情,有的民俗一直沿袭至今(2008年)。住过海草房的那些老人,提起这些习俗,仍充满了向往。
海草房的知名度正在增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海草房已经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随着近海养殖的增多,渔民养的海带、海蛎子等用的网拦住了海草。20年来(1988年至2008年),海岸上已经看不见有大量的海草涌上来,现在(2008年)已经基本拣不到海草了。更加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地的生活观念和建筑形式、特别是城市的居住方式不断向当地渗入,因此,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原有的旧海草房也大都弃之不用了。相反正在陆续出现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
文明进步带来的喜悦和海草房减少带来的惋惜相互交织在一起,难免令人唏嘘。然而,不管海草房最终的命运如何,给当地的人民带来遮风避雨、并记录着历史的海边民居,终究会留给人们无限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