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电影文化论坛·2011“文化建设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宣部文艺局巡视员、副局长汤恒,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显莉等领导出席了研讨会。著名导演尹力、王小帅等一线创作者和戴锦华、黄式宪、黄会林、饶曙光、郦苏元、胡克、贾磊磊、丁亚平、周星、钟大丰、卢安泰、张卫、姚国强、李道新、沙蕙、赵卫防、高小健、秦喜清、张慧瑜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40余位专家参加了研讨。另有《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电影报》、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等十余家媒体与会。
这次研讨会主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电影的发展问题,专家们就“文化强国与中国当代电影发展趋向”、“文化创新与当代电影创作”、“公共文化建设、文化权利与农村电影”、“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力”等四个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电影自产业化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0年城市影院总票房突破了100亿元。2011年,中国电影无论在美学层面或产业层面都有着更大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为止,故事片产量超过500部,城市影院票房超过120亿,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数超过9000块,平均每天新增银幕数超过8块,这些成绩都标志着中国电影实力的大幅提升,显示出中国电影充满生机与活力。不久前,中共中央召开了17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文化发展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会对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发展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广大电影工作者抓住机遇,锐意创新,为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也要求艺术评论界和学界以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具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切实为电影的创作生产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专家们认为,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文化形式,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中国电影应该肩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以深刻的思考书写时代精神,以民族化的表达方式铸就电影的文化品格,用鲜活的艺术形象传达电影的审美蕴涵。
本次论坛除了关注中国城市电影发展之外,还专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电影进行研讨。从2005年到2010年,国家和地方投入50多亿元,进行农村数字放映工作,截止2010年,基本实现64万个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专家认为,随着农村电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广大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也基本解决,这对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最后,专家普遍认为,文化发展要以社会效益为最大追求,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充分实现文化权利的公益性和均等性,可以说,这对包括电影在内的公共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