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山歌迎客来-中国文化传媒网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首页-要闻
关 键 词:旅游区 文化遗产 山歌 广西 生态
原文链接:http://www.ccdy.cn/yaowen/201908/t20190826_1416653.htm
2019-08-26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宾阳

  “桂花开放香飘远,壮家山歌代代传,三姐撒下山歌种,如今唱了几千年”。风光秀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整个暑期,这里河中舟楫川流,山上歌声飘荡,古镇古村人来人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文化旅游红红火火。

  2016年,河池市政府从金城江区搬至宜州市,宜州市也因此撤市设区。三年来,宜州以区域城市功能调整为契机,发扬刘三姐文化,大力唱响“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旅游品牌,推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建设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在文旅融合大潮中凤凰涅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宜州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75.1万人次,同比增长36.4%,实现旅游总消费56.59亿元,同比增长33.9%。

擦亮名片 唱响刘三姐文化品牌

  “桂林山水甲天下,宜州风光也不差。宜州不仅山水美,还有山歌顶呱呱……”,说到“歌仙”刘三姐,广西目前最年轻的歌王,现任壮古佬风景区总经理的潘红梅脱口而出,清越圆润。她说,在壮乡,刘三姐颇受推崇,壮家人唱山歌,是一种生活,家常便饭。刘三姐传说妇孺皆知,山歌文化深入当地人骨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长春电影制片厂一部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拍摄的电影《刘三姐》,使壮族歌仙刘三姐名扬天下。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刘三姐故乡的广西宜州,依然以“唱着山歌等你来” 的热情,欢迎海内外慕名而来的客人。

  三姐庙、三姐村、仙女岩、会仙景区……在宜州,随处可见刘三姐相关景区景点。在市区的刘三姐喷泉文化广场,矗立着一座汉白玉刘三姐雕像,十分醒目。雕像中刘三姐唱山歌的造型栩栩如生。

  “每当夜晚,这里便会成为喜乐地,人们在此尽情地唱山歌,以歌会友。”宜州区政府一位公务员说,对歌比赛往往是参与者和观众们最为开心的时刻,热烈、欢乐的场面令人心醉。

  “以景观呈现文化符号,以场馆丰富文化体验,以基地传承文化遗产,以节庆打响文化品牌。”宜州区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中,宜州市将刘三姐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并通过展示馆、博物园、影视城、传习基地等系列刘三姐主题“文化+旅游”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刘三姐文化体验。同时注重建立“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成立传承中心,创建文化生态保护村,举办全区“人人唱山歌大赛”活动,推动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此外,宜州每年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怀远古镇中秋赏月民俗巡游和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经过多年培育,“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展示宜州文化旅游形象的亮丽名片,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刘三姐故里”成为广西民族风情六大旅游品牌之一。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信息科技教育处副处长李志雄表示,“刘三姐”是壮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是闻名遐迩的“广西名片”,早在2006年,刘三姐歌谣文化就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宜州大力挖掘和传承刘三姐文化,建设刘三姐文化和旅游名城,刘三姐品牌在国内外越打越响。

  创新模式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三姐故里的下枧河蜿蜒清澈,两岸山奇竹翠,美不胜收。下枧河的美,不仅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得益于当地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爱水护水新观念,保护国家水资源。生态和谐环境美,创建宜州好家园。”近年来,宜州创造性地运用山歌传唱来宣传爱水、亲水和护水的理念。在每个乡镇开展保护水资源山歌比赛,全面宣传河长制工作,加强政策解读,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河湖保护工作。在当地中小学校开展“水素养教育”山歌比赛,让爱江护河理念进入课堂,让中小学生从小养成爱江护河的良好习惯。

  生态好了,风景更美,旅游更旺。通过努力,下枧河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在2017年水利部宣教中心和中国水利报共同举办的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中,下枧河高票当选“最美家乡河”。依托下枧河流域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目前宜州已创建国家4A级景区4家,国家3A级景区2家。

  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宜州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推动旅游助力扶贫攻坚。祥贝乡古文村,是一个四季开满鲜花的村子,诗意盎然。近几年,古文村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土地入股、贫困户资本入股合作社等形式,发动村民加盟旅游合作社,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通过参与合作社,村民可以得到四重收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地租收益、通过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收入、通过售卖农副产品获得销售收入、通过门票股金分红获得资本收入,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古文村党支书覃昌忠介绍说。

  古文村的变化是整个宜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缩影。目前,宜州有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6家,农家乐74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广西特色文化名村各1家。通过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实现脱贫致富。

  “当前,我们在持续深入做好下枧河生态保护的同时,紧紧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河流’为主线、以‘全域旅游’为主题,全面推动宜州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宜州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怀远古镇中秋拜月

  推进融合 建设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

  “青砖、黑瓦、白墙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让人久久驻足,回味无穷。”8月20日,深圳游客朱雯雯到宜州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怀远古镇。她说,最喜欢古镇石板街、古码头和明清建筑那种悠远的历史感。

  怀远古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怀远古镇见证了宋“宜州买马”、徐霞客到访、李文茂反清败北、红七军进驻、白崇禧修桥等历史事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013年起,怀远提出建设“广西新型城镇建设百强示范镇”“广西历史文化和旅游名镇”“中国民居建筑发展集中示范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先后整合资金2900多万元用于古镇修复工程,同时通过举办中秋万人供月祭祀活动、全国龙舟邀请赛、春节民俗大巡游活动和生态农业等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2016年,怀远古镇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

  和怀远古镇一样,近年来,宜州区以巩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成果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旅游业,致力建设“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取得突出成效。

  “未来,宜州将从七个方面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宜州区委书记翟红玲表示,宜州将打造“旅游+”工业、城镇、农业、文化、卫生、体育、扶贫等系列工程项目,挖掘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资源,搭建和提升系列旅游平台,丰富地区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业规模和品质。

  按照规划,下一步,宜州将推进刘三姐故乡风情旅游区(核心区)、龙洲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下枧河旅游扶贫示范带等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狠抓旅游厕所、构建全域旅游交通“大环线”、特色景观廊道、汽车旅游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全力打造优质景区,提升景区旅游服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强化市场监管,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和旅游企业信用联合惩戒制度,推行旅游企业“红黑榜”制度,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常态化开展旅游志愿者公益活动。

  据悉,近年来,宜州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最具魅力节庆城市”“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市”“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全区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旅游规模不断壮大、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凸显。

相关新闻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论坛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博客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