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一江明烛》观摩研讨会上,与会者强调——
儿童电影首先要学会尊重儿童
由北京海晏和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齐为民执导的儿童电影《一江明烛》以神秘的红芦苇和神奇的苇雕工艺品为线索,通过一对母女的生活遭遇,歌颂了母爱、传递了温情,表现了母女情深、传承民间传统工艺、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重主题。9月20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为该片举行了观摩研讨会,业内专家从叙事视角、人物塑造、生活细节捕捉等多个层面对影片的创作得失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当下儿童电影创作的问题和现状更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谈中国儿童电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客观的生存现实:一方面,目前我们有50部以上的儿童片年产量;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对这些儿童电影完全没有印象,他们不知道这些影片在哪里放、是谁拍摄的,甚至电影业界的专家都不清楚这些电影的来源。”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欢欢提及的儿童电影现状令人担忧。在这样一个格局下,儿童电影的生存艰难可想而知。儿童电影发展离不开政府这只推手的资助,依靠资助可以带来此类电影数量上的繁荣,但是怎样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出精品、上层次,也是值得业内人士认真思考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梁明认为,喜羊羊、灰太狼不能代表儿童电影,弱智、简单也不能与儿童电影画等号,让儿童进入影院、家长坐在外面等更不是儿童电影的最终目的。儿童电影应该是儿童和大人都能看、都喜欢看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的形式可以很好玩、很有趣,但是它的内涵,包括故事、人物、叙事视角,是应该让儿童和成人能共同接受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认为,过去儿童电影创作一味强调快乐第一,以为让孩子高兴、学到东西就达到目的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当下的儿童电影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需求,考虑到时代审美的变化,对儿童身心应有一个整体的关照,展现“成长”的丰富内涵。
中国的儿童电影与世界的差距何在?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副会长张震钦认为,最大的差距在于对如何做儿童电影的认识上。他曾希望借芬兰国际儿童电影节开幕式放映《宝葫芦的秘密》的机会与芬兰进行儿童电影方面的进一步合作,但电影节主席却以三个原因拒绝了邀请:首先,中国儿童电影里面表现的永远是考试第一,各个方面争第一,这个教育观念不能接受;其次,用高屋建瓴式的方式教育儿童,不是以平视的视角与儿童对话;再次,投资上的差异,他们现在最低投资一部儿童电影是500万欧元,但中国的儿童电影很难争取到这么多资金支持。他认为,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像丹麦、荷兰、芬兰,这些国家最关注儿童心灵世界的成长,不管是哪一个年龄段、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叙事,他们的儿童电影首先关注的是儿童作为个体精神世界成长的过程表达,尊重儿童是第一位的。但我们现在的儿童电影,还是站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关注他的内心世界,关注他成长的苦恼或者需要的东西,这就使我们的儿童电影远离当下的儿童成长,很难赢得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