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杜若——郑诵先先生墨迹展”在京举办

文章来源:光明网-文化频道-文化产业
关 键 词:
原文链接:http://culture.gmw.cn/2019-12/30/content_33441874.htm

  “汀州杜若——郑诵先先生墨迹展”暨文人书法现状与思考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京举办,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汉字书法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及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共同主办。孙鹤教授主持会议,康晨宇教授、金莉莉副教授、李京泽博士出席会议。

  郑诵先先生(1892-1976)名世芬,字诵先,号研斋,别号勉堪,晚年以字行。北京书法研究会创建人之一。郑诵先先生的书法,文风醇厚隽永,书风古雅苍茫,具有文人书法的高尚品位。郑诵先先生精研文史,工诗擅文,书法诸体咸能,晚年章草以汉隶与相融,尤为气象雄深。其法度严谨,又不失飞动之势。以书见人,映照出诵老传统儒士的修养与胸襟。

  研讨会现场陈列着郑诵先先生墨迹30余件,其中有逾尺大字之作,亦有不足寸字之书;有魏碑体势,亦有章草、篆书;其内容更是出于己手,或以诗寄情、或以文达意。更可贵的是其诗文中既有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对后学的谆谆教诲、更有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感慨。

  诵老亲炙的两位弟子——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前副所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董琨先生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郭庆山先生率先发言。

  董琨先生通过对苏轼书法观的分析,引出本次研讨会的会议主旨,通过对苏轼书法理念极其影响的阐述,映射出文人书法的内涵和精神格调。董琨先生对苏轼书法观念的旁征博引,阐明了高水平文人书法的理想,尤其是对于书法与人格关系的解读,更说明文人书法在苏轼心目中的特有指标。

  郭庆山先生则动情地回顾了受教于诵老门下的亲身经历,总结了诵老书法艺术的指导思想以及个人所受的言传身教,郭先生谈到自己每每于书法学习知难欲退之时,如何得到诵老的热情鼓励,特别是深情回顾了诵老身上胸怀天下的传统文士的情怀,感人至深。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南师大特聘教授蒋寅先生,结合诵老作品,从其诗作和书法两个方面,论述了诵老书法中的文人修养,尤其以一个诗学家的角度,分析点评、具体阐述了诵老墨迹中的诗作成就,对其格律之严谨、用典之得当、文风之醇厚给予高度赞扬,并对其书法中别具一格的空间效果作出一一分析,指出其在表现古典美的同时,偶尔出现的现代艺术的趣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文史学家陶文鹏先生,以其擅长的宋代文学为参照,对比分析了文人书法的古今之落差,陶先生风趣的谈吐、深刻的见解,在貌似轻松的口吻中将与会嘉宾引向了深思。他以诵老诗文书法为出发点,结合自己在北大读书时期的恩师吴小如的书法观念与实践,对比当今文人书法的现状,做出了精辟的分析。

  内蒙古大学原校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先生,以纵向历史为线索,系统论述了传统书法中的文人品格,在书者学养、人格、胸襟、作品内容等方面的特质,并直陈当今的书法表现之弊端。鉴于其个人书法实践的优势,连辑先生的发言尤其深刻且切中要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篆刻家骆芃芃女士,曾在二十年前亲任责编,主持编辑出版了郑诵先先生书法作品集,当她把大八开的厚重精美的作品集摆在大家面前,并介绍精心布局作品集色彩、图案及其中寓意时,嘉宾们无不赞叹,而这部作品集也因其独到的设计之美,获得了图书设计大奖。

  《中国书法》第二编辑室主管编辑熊潇雨女士,恰逢2018年主持编辑《郑诵先专题》一周年之际,她回顾了为使诵老墨迹更优质地呈现而做的种种细致工作,并客观陈述了当今书法的从业者在心理、功利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以及他们寄托于书法的内在动机。很显然,这些需求、动机或者说出发点,是将书法推向文人书法的反方向的一股巨大力量,但却是书坛的主流。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姚灵,根据港中大博物馆等地所藏诵老墨迹,对诵老书法中的隶书渊源做了专门而深入的学术探讨。(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江伟)

[责编:孔繁鑫]

相关新闻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论坛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博客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