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影展策展人陈述
“你不属于”是一个电影季,它将展映一批由我们精心挑选、组合并翻译和添加字幕的近期印度电影,以此表达我们对印度电影的观点。它包括剧情长片、纪录片和实验影像,同时辅以一本读本《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该书囊括了新近翻译的一批在过去三十年中写就的论述印度电影的文章。
电影季和读本两者都在透过独立电影来探索移动图像在印度这个“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的角色。在此展映的电影所探索的,是电影从胶片时代——一个由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国家间战争、政治行动和公民权组成的时代——向一个全球化了的和数码影像的新时代的转变。这是一个影像创作平民化的时代,一个“流媒体”的时代,一个数码治理的时代。一种新的电影主人公已经浮现——有时是电影作者,有时是影像活跃分子,有时则是一个虚构的主人公:它有时是一个超可见的(hypervisible)在场者,与一部“无处不在”的摄像机如影随形,有时则是一个不可见却洞察一切的人物。所谓的“属于”某个地方——某个社区、城市,甚或国家,被与一个不属于的、不在场的窥视者相对照。
产生这种新型主体的部分原因在于数字技术的普及,它允许普通人也能成为电影作者,使摄影机得以无处不在。
第一部分移动图像之实验
印度三十年来的重要移动图像实验将在这里展映,囊括了胶片和数字平台制作的作品。“移动图像之实验”横跨了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里程碑式的胶片作品,到21世纪早期的数字实验影像。
本次影展将玛尼·考尔(ManiKaul)创作于1989年的影片《希德什瓦里》树立为其具有标志性的实验作品,在此片中,一部当代的纪录片着手去挖掘一位传奇色彩的图穆里歌手和艺伎的形象。这部作品与一部非常新的纪录片作品,斯帕丹·班纳吉的《你不属于》形成对照,此片探讨了何以即便是十分当代的艺术创作实践,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后就会被东方化和古代化。这几部作品由古到今,共包括三个板块。在“长期的文化遗产和独立电影”板块探讨一个印度独立电影中的一个传统持久关心的命题:移动图像的文明可能性,特别是它为有可能会消亡的实践和生活方式注入新的生命力的能力。我们会看到阿米特·杜塔完成于2010年的、关于那位传奇式的18世纪克什米尔画家的影片《奈恩苏克》,与之并置的是R·V·拉马尼的经典作品《Saa》,阿格亚·巴苏的《死、生等等》,并以库马·夏哈尼的关于舞者基路甲蓝·莫汉帕洽的史诗作品《潜在之神》结束。在“景观/历史”板块中,苏克德夫的《印度1967》中的1960年代与一个十分不同的有关历史景观的理念形成对照,那是莫尼卡·巴辛的作品《暂时失去知觉》中的印巴分治的遗产,在此之后是维万·桑达拉姆的实验影像作品中的被污染的,然而充满历史感的景观。“电影、工具和残骸”板块将我们带回到胶片、悬疑、默片和无线电这些工具,它们出现于普什帕玛拉的鬼片中,K·M·马杜苏丹南和维品?维杰的有关电影和无线电的短片中,阿希什·阿维昆塔克的淹没象头神伽内什的仪式表演中,以及苏拉比·夏尔马对于契约移民工的音乐旅程的追寻中。
这一部分的影片:
《潜在之神》(库马尔·沙哈尼,奥里雅语,1991年)
《死、生等等》(阿格亚·巴苏,英语,2008年)
《漂浮》(维万·桑达拉姆,无对白,2008年)
《风之宫殿》(维品·维杰,英语,2003年)
《历史是一部默片》(K·M·马杜苏丹南,英语,2006年)
《印度1967》(S·苏克德夫,无对白,1967)
《吃石头的人》(尼基·乔普拉、穆尼尔·卡巴尼,无对白,2011年)
《奈恩苏克》(阿米特·杜塔,多格拉语,2010年)
《巴黎秋日》(普什帕玛拉·N,英语,2006年)
《剃刀、血,和其他故事》(K·M·马杜苏丹南,无对白,2009年)
《SAA》(R·V·拉马尼,无对白,1991年)
《希德什瓦里》(玛尼·考尔,印地语,1989年)
《暂时失去知觉》(莫尼卡·巴辛,英语,2005年)
《追踪》(维万·桑达拉姆,无对白,2002~2004年)
《旋转》(维万·桑达拉姆,无对白,2008年)
《给象头神的献祭》(阿希什·阿维昆塔克,无对白,2010年)
《你不属于》(斯帕丹·班纳吉,英语,2011年)
第二部分纪录片:证词、家园、城市
一些经典纪录片的常规在数码技术时代的再度浮现,以及它与国家治理中的新的危机的接触,构成了这一单元的语境。其中题为“作为证词的纪录片”的第一部分处理的是有关“证词”的概念:即纪录电影和一种关于社会权利的语言之间的接触面。迪帕·丹瑞亚的《犹如战争》常被认为是现代印度纪实电影的一个地标,桑贾伊·卡克的有关克什米尔日常生活的著名影片《我们如何欢庆自由》依然是一部典范之作。
然后我们来到“家的隐私”部分。阿维吉特·穆库尔·肖基尔的《家庭掠影》中体现的纪录片工具的平民化也同样出现在希亚玛尔·卡马卡尔满载痛楚的关于一名酒吧舞者的自传电影《佳人如我》中。
第三、也是最后一部分,乃是关于城市,题为“新城市文化”——它是关于粗鄙、表演和污垢。它首先是萨巴?德万的作品《舞者浮生》,关于来自德里的酒吧舞者去到乡村,感到被她们的性吸引力奇怪地赋予了权能——即便遭到如潮的男人用猥亵的目光围观。另外两部纪录片经典作品是拉胡尔·罗伊的关于德里的劳动人民的《美丽之城》,以及舒希尼·高希的关于加尔各答性工作者的《夜精灵的故事》。
这一部分的影片:
《秋日的最后国度》(索尼娅·贾巴尔,英语,2003年)
《佳人如我》(希亚玛尔·卡马卡尔,英语,2006年)
《我们如何欢庆自由》(桑贾伊·卡克,英语,2007年)
《舞者浮生》(萨巴·德万,英语,2008年)
《犯罪伙伴》(帕罗米塔·沃赫拉,英语,2011年)
《家庭掠影》(阿维吉特·穆库尔·基肖尔,英语,2003年)
《犹如战争》(迪帕·丹瑞亚,英语,1991年)
《夜精灵的故事》(舒希尼·高希,英语,2002年)
《美丽之城》(拉胡尔·罗伊,英语,2003年
第三部分讲述故事
“你不属于”电影季节目表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一批剧情片。我们在此探索印度电影的一种变化:即离开民族主义、乡村和改革议程这些印度电影的恒常主题,而进入城市这一混乱、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观探索空间。李维克·伽塔克作于1960年代早期的经典之作《降E调》以其残酷的同时进入和出离城市,被我们认为引领了那场我们只是到了现在才看清其后果的变迁。该片被与维万?桑达拉姆的艺术影像《记忆的构造》并置在一起,后者事实上在其对孟加拉文艺复兴的探索中引用了前者。另外两部同样来自孟加拉的电影,《聚居地的春天》和《赫伯特》进一步打开了有关加尔各答、城市空间及其肢解的史诗篇章。
阿努拉格·卡沙普的《禁止吸烟》创造出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一个来自城市的男人被一种内在之瘾所折磨,他将这种瘾外化为一种恐怖主义实验的地狱。此外,印度电影中的新“坏孩子”,影片《戆徒》,被与影像艺术家基然·苏拜亚的表演《自杀遗书》安排在一起。
《爱、性和欺骗》是迪巴卡尔·班纳吉对色情、实验影像、多媒体短信和间谍摄影机的世界的一次虚构探索。我们把它和帕罗米塔·沃赫拉的《道德电视和爱的圣战》放在一起。在后一部影片中,警方对公共空间的监控录像与流行情色影像和八卦新闻一起走向电视时代。
这部分的影片:
《戆徒》(Q,孟加拉语,2010年)
《赫伯特》(苏曼·穆霍帕迪亚,孟加拉语,2005年)
《降E调》(李维克·伽塔克,孟加拉语,1961年)
《爱、性和欺骗》(迪巴卡尔·班纳吉,印地语,2010年)
《道德电视和爱的圣战》(帕罗米塔·沃赫拉,印地语,2007年)
《禁止吸烟》(阿努拉格·卡沙普,印地语,2007年)
《聚居地的春天》(阿尔琼·古里萨里、莫依纳克·毕思瓦斯,孟加拉语,2010年)
《记忆的构造》(维万·桑达拉姆,无对白,2000年)
《自杀遗书》(基然·苏拜亚,英语,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