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俊杰谈“主旋律电影”创作中的浮躁现象_中国作家网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电影-电影人
关 键 词:主旋律 电影 俊杰 浮躁 导演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2-20/117062.html
翟俊杰谈“主旋律电影”创作中的浮躁现象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年02月20日14:47 来源:新华网 王学良

  2012年1月,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翟俊杰,携自己执导的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来到山东与观众见面。一部影片开个见面会,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不平常的是,翟导的这部《我的法兰西岁月》并非新片,而是在多年以前就开始拍摄并上映了!“我2004年拍的片子,至今还能有观众在关注着、惦记着。这让我在很欣慰的同时也感到:一部真正用心拍摄的好电影,生命力真的可以很长、很持久。”翟俊杰导演说。

  身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翟俊杰的作品自然是以人们常说的“主旋律电影”为主。不过,很多观众对他的影片的评价则是“跟别的主旋律电影不太一样”“不空洞、不生硬”等等。面对观众的肯定,翟导却从中看到了当前不少同类电影存在的一些共同的问题:内容枯燥、空洞说教、千篇一律:“电影就是应该追求艺术性,要服务于观众,拍出来要好看才行。不能像教科书那样只顾着板起面孔教育人!”

  翟导认为,“主旋律电影”的题材其实可以很宽泛,因此想要拍摄主旋律电影,也不应拿很多条条框框束缚自己,而是应该更多地去发散思维:“不要一提‘主旋律’就要觉得是很陈旧的东西。你像李连杰、文章演的《海洋天堂》,是关于公益话题的,很新锐,你能说这样的主题不积极不向上么?其实像《海洋天堂》这样的片子,就应该是属于主旋律电影的范畴的。”

  由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军队属性,翟俊杰导演以及他的八一厂同事们,往往肩负着很多重大军事题材的拍摄任务。但对于翟俊杰导演自己来说,他却更关注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小”的话题:“主旋律不是一定要‘宏大叙事’,大的题材其实往往不容易驾驭。而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中,我们依然能找到很多温暖的、积极的东西。比如《钢的琴》《走四方》等等一些小成本电影,描绘了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让观众们看到他们在那样困苦的环境下依然乐观、坚强地生活着。”翟导表示,主旋律电影由于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总想着每部片子都是大制作,都要8亿票房。你能控制住成本,拍出好故事,吸引观众来看并收回投资。这就是好事!”

  “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怎么到了我们的电影里就变得如此的苍白乏味了呢?”

  “表现先进模范人物的片子,概念枯燥,千篇一律,我都头疼了!一律是先做好事,最后晕厥,一定是他病了。而在病之前一律要有这么个情节:一个小吉普车下乡视察,看到路边有一个草屋子,烟熏火燎。这时候书记一定会说,停车。走到锅台前。我们看片的就会下面异口同声,特写——果然镜头对准掀开的锅盖,里面都是青菜汤。盖上锅盖,一定要说一句:‘我们党都执政了这么多年,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这样子,我们心里有愧啊。’……还有镜头出现吊瓶,我们看片的就会默念‘往下摇’,果然镜头往下摇:不出意料地看见滴液的特写。妻子坐对面,病倒的干部一定要说‘我准备带咱们女儿去动物园的,没法去了’。他妻子八成会说:‘你可别想这些,把身子养好要紧。’他一定会说:‘马克思现在还不想叫我去呢。’……”在会议现场,翟俊杰导演的这番话引起了阵阵笑声。但翟导自己却完全笑不出来,反而显得很着急,“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怎么到了我们的电影里就变得如此的苍白乏味了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剧本基础的薄弱,是一大主要原因。”翟俊杰导演认为,现在新闻记者的“走转改”,实际上对电影创作也很有借鉴意义,“我一直呼吁电影人应该‘热烈地拥抱生活’!生活是创作源泉,亘古不变。你在舒适的宾馆里,在温馨的家里,和在活生生的生活中,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帮人凑在一起,凭空想象‘怎么攒一个东西’‘怎么写可以夺眼球’……这行么?你这样弄出来的东西如果你自己都打动不了自己,怎么打动观众?”“浮躁”带来恶性循环

  “浮躁,其实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我最近一直有这样一种想法:当前浮躁的社会现实,拉动了浮躁的文化消费需求;而浮躁的文化消费需求,又助推了浮躁的影视生产。现在似乎是有一种恶性循环的感觉。”翟俊杰认为,这种浮躁实际上是整个影视产业都存在的问题,但主旋律电影在某些方面显得更突出一些,“一拍片就都是各种名目的‘纪念×××多少周年’‘向×××献礼’的旗号,或者是考虑‘这是一个先进人物,可能能得奖吧’……至于拍完了之后质量如何、有没有人看就不管了。这个不行啊!说到底,主旋律电影也是电影啊,首先还是应该追求作品的艺术性。”

  “当然,真正是好人好事、典型题材等等,拍片来宣传当然是可以的,但处理也一定要有艺术性。不能上来就很直白地说怎样怎样,目的性太强了。”翟俊杰导演认为,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需要靠拍主旋律电影来宣传,电影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传播手段。

  除了题材方面,翟导认为当下一些主旋律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也有些浮躁的情况出现:“比如拍个革命题材的电影,表现我们共产党领袖多么艰苦朴素。要在衣服上打补丁,结果就胡乱地把在胸口上打两块补丁就完事儿了。那时候人们都是亲自肩扛手提,容易磨损的地方都是肩膀、手肘的部分,胸口那里怎么会有补丁?”而同样是关于衣服这个细小的环节,翟俊杰导演在拍《长征》的时候,会要求道具组把所有的军衣都放在泥水里洗一遍,晒干之后又埋在泥土里“沤”几天之后再刨出来给演员穿,“电影的真实感,其实都是体现在这一个个细节之中的。拍的时候态度认不认真,观众是能感受到的!”

  观念的突破,要有艺术勇气

  “我特别反对说要把主旋律电影拍成‘教科书’这样的提法。尊重史实是对的,但你要是一笔一划完全照搬历史资料的内容,我看你的片子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直接看历史书不就完了么?”影片《我的法兰西岁月》中曾有这样一个情节:邓小平在巴黎辛辛苦苦帮进步刊物刻蜡版出来之后,走在路上觉得饥饿难忍,却舍不得把周恩来留给他的10个法郎拿去买东西吃,便找到李富春、蔡畅夫妇家去找吃的,恰好正撞见李富春夫妇正在拥抱亲热。小两口红着脸“痛斥”了邓小平一番后,依然把仅剩的两碗面条让给了这位饥肠辘辘的小弟弟。当邓小平发现自己吃了他们最后的粮食后,悄悄地把10法郎留给了他们之后离开了……影片上映后,李富春家的一位后人,曾问起翟俊杰导演关于这段情节的来历,当得到翟导“是我编的”的答案后,他却竖起大拇指表示“情节很感人”。

  “我设计的这个情节,其实都来源于生活的积累。一对年轻的革命夫妇的爱情,该怎么体现?有些片子可能会让两个人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我们砸碎的是旧世界的铁锁链,我们得到的将是整个新世界……’但这会是一对正常的夫妻该讲的话吗?”翟俊杰导演认为,主旋律电影以往过于板起面孔来表现一些严肃的东西,而缺乏一些比较人性化的东西,“其实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有新的思路,比如《秋之白华》,同样是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却可以拍得那么文艺、那么清新、那么唯美。没有以往主旋律作品的那种过多‘慷慨激昂’的东西,但同样为观众带来了积极、美好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

  “主旋律电影真的不要局限在一两个模式里面,要尝试各种思路。包括比如《建国大业》这样的‘全明星阵容’,也是一种思路。虽然有人可能会批评说观众忙于‘数星星’而没有关注剧情,但这种方式能引起广泛关注,它就是成功的——当然,如果以为之后拍主旋律电影只要堆砌明星就可以,那就又落入了另一个窠臼中了。”

  而相对于拍摄模式方面的创新,一些理念方面的创新则更为难能可贵。1986年,翟俊杰执导了影片《血战台儿庄》,这是国内第一部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如今,表现国民党抗战的影视作品我们已能经常可以看到。但《血战台儿庄》当时却曾引起了一些争议。对此,翟导坚信自己的选择:“一句话,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拍一个题材,首先自己要衡量衡量怎么回事儿。只要是有积极意义的,拍出来对国家、民族、人民有益的,那就要敢于拍摄,不要自己束缚自己、自己吓唬自己。当然,这种观念方面的突破,需要艺术勇气,也需要政治勇气。”

相关新闻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论坛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相关博客

  •  
  •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X